近二十年來,投資理財成為世界金融市場與資本市場發展的主流。而冠以金融創新之名的結構性金融產品或金融衍生產品,作為投資理財產品的新類型尤其引人關注。
“打折股票”之害
這些結構性金融產品或金融衍生產品,曾經被認為是金融市場最激動人心的新業務之一,它能對市場的活力和易變特性作出最完美的詮釋。但是,以次貸危機為先導的金融危機中,許多產品卻變成了使人受害的有毒理財產品。而且,以香港銀行為主的境外銀行以欺詐手段違法向內地投資者銷售這些有毒理財產品,使這些原在投資銀行之間相互玩弄的玩物,變成了侵犯內地投資者合法權益的害人工具。
其中,“打折股票”就是代表性產品。“打折股票”英文為KODA(Knock–Out Discount Accumulator),中文即“累計期權合約”,其特點是收益有限,風險無限,在國際上被稱為“金融鴉片”,因其高風險性,在美國也屬禁售的投資理財產品。2007年,香港的GDP總量才1600億美元,但香港銀行出售的KODA值就高達1000多億美元,一半以上都賣給了境內投資者,特別是民營企業家和企業高管群體,使得他們的數百億財富化為泡影。其中,將風險提示弱化并以標準化的格式合同出現,字體小、結構復雜、晦澀難懂,正是有毒合約之毒汁所在。具體的運作方法是,先選定一只股份,如果該股股價在合約股價的105%以內,投資者可以在一年(250個交易日)內每天按照折讓價(通常是合約股價的80%)連續購入一定數量的股票,但如果股價升破合約股價的105%,則合約結束;但如果股價跌破協議接貨價,投資者就必須以協議接貨價每天買入雙倍的股份。當港股大跌時,理財顧問紛紛要求客戶補倉,于是造成投資者巨額虧損。
由此,引發了投訴潮。其中,迷你債券曾引起廣大香港投資者對銷售銀行的公憤,最后由香港政府及金管局出面施壓來解決。令人氣憤的是,銷售有毒理財投資產品的星展銀行居然在北京二中院惡意起訴了北京受害者郝婷。郝婷購買星展銀行推薦的“打折股票”,從擁有8088萬港幣存款到倒欠銀行9000多萬元,虧損達到1.75億元港幣之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