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我們還應當有長遠的思想準備,國際糧價的上漲恐怕不是短期的過渡性現象,因此也不是我們咬咬牙挺一挺就能夠過去的。即使糧食價格的回落,也很可能只是短期的現象。不要寄希望于強制性的糧食限價政策躲過糧食價格上漲的高峰期,等過了一段時間以后,糧食價格上漲的壓力會自然消失,那時候就可以回歸正常的糧食價格政策。
從我們國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來看,農產品和食品價格上漲、質量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改善是大勢所趨,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農產品和食品價格的提高有利于糧食供應的增加以及食品質量和安全性的提高。相反的,如果強制實行糧食限價收購和限制農產品價格,就會嚴重打擊農民的積極性,損害農民的利益,這與支持三農的大政方針是矛盾的,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和諧社會建設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馳的。因此,提高農產品價格是大勢所趨。
當然,提高農產品和食品價格,不能不考慮對于群眾生活的影響。中低收入階層的生活一定會因為糧食價格的上漲而受到很大影響,政府應當加大這方面的財政支出,對受影響的城鄉低收入階層進行足夠的補貼。2007年,財政收入總額超過了50000億元,2008年一季度,財政收入增加35.5%,稅收收入超過33.8%,對于這點生活補貼,財政是完全可以承受的,而且是應該承受的。至于中高收入階層,甚至比較大部分的城鎮居民(當然不是全部城鎮居民),是能夠承受在現有水平上增加一二百元,甚至更多一些的食品支出。
我們的結論是: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來自國際市場和國際力量的推動,并且,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很可能是一個短期內無法改變的趨勢,我們應該順勢而為,乘機推進農產品價格改革,在農產品食品價格上漲的同時,較大幅度地提高對于低收入階層的補貼。
二、關于原材料和能源價格
原材料能源的價格上漲,主要是因為國際市場的需求拉動,來自中國的直接需求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只是國際最終需求的中間需求。在最終需求中,中國只是國際市場總需求的一部分。對于中國企業和中國經濟來說,原材料能源的價格上漲主要是一種成本推進的通脹。如果一味壓制中國的國內需求,對于抑制國際性的通脹的效果是有限的,不僅如此,還將給我們的國際競爭對手讓出更多的空間,嚴重損害中國企業和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損害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升級。
從國際市場進口的原材料和能源的漲價,對于我國的企業來說,無疑是成本推動的產品價格的漲價壓力。因此,從最為直接的層面上來說,由此引起的通脹是成本推進的。但是,也有人進一步分析國際原材料和能源市場的價格上漲的原因,他們非常正確地看到了國際市場的原材料能源價格的上漲主要因為過于旺盛的世界性的需求拉動。從國際貿易來看,來自中國的需求構成了國際市場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這第二層面來說,原材料能源的價格上漲是需求拉動的通脹,中國的需求在國際市場需求中舉足輕重。到這里為止,這樣的分析和邏輯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再往前推一步,認為要抑制國際市場的價格上漲,就要抑制國際市場的需求,而要抑制國際市場的需求,就要抑制來自中國的需求,要抑制來自中國對于國際市場的需求,就要對中國經濟進行宏觀調控。那就錯了!因為,這不是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上漲的完整故事。要是我們更進一步地分析來自中國的需求,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因為國內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增加的對于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的需求只是中間需求,最終的需求不是在中國而是在國際市場。比如,據有關估計數據,我國出口的鋼材,加上機電、家電等產品的鋼鐵含量,一共達到八千萬至一億噸。換句話說,雖然我們進口大量的鐵礦石,但用來煉成八千萬至一億噸鋼鐵的鐵礦石的真正需求來自國際市場。可以這樣說,正是由于中國加工后出口的相對價格較低的產品緩解了全世界的通脹壓力。但同時,國內的企業和人民卻承擔了成本上升的巨大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