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之下靠天吃飯券商分化期來臨
1月26日,宏源證券發布公告,預期2007年凈利潤將同比增長800%左右,約20.5億元。
但大部分券商依然無法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2008年業績暴增將難以為繼,券商的分化將愈發明顯。
牛市促成券商暴利
1月21日,隨著10家證券公司年報亮相,銀行間市場應披露(上市券商未在其列)的券商年報基本公布,47家券商2007年凈利潤共793.6億元,同比大增373%,平均每家盈利16.9億元。
"受益于A股牛市,券商收益大幅增長。"國元證券總裁蔡詠表示。
雖有"借殼上市涉嫌內幕交易"的負面影響,但廣發證券仍以凈利潤81.89億元在未上市券商盈利行列中奪魁。國泰君安以76億元位列第二;國信證券以75.6億元位列第三,同比增長超過4倍;申銀萬國以56.23億元位列第四。五至十位是招商、華泰、光大、東方、興業和長城。而西部、國都、平安、中信金通、浙商、華西等15家券商,凈利潤均超過10億元。
技術實力最強的中金公司盡管列承銷收入第一,凈利潤累計12.79億元,但未列凈利潤總額前十,主要是營業部太少導致傭金收入偏低。
數據顯示,招商證券凈利潤49.2億元,同比增長350%;光大證券、東方證券凈利潤分別為45.4億元和43.0億元,同比增長410%和360%;而日信證券、新時代證券、華林證券等中小規模券商凈利潤同比增幅都超過10倍。
2007年無券商虧損,凈利潤均大幅上升。反觀2006年,102家券商營業收入總額僅694億元,凈利潤總額257億元,且有6家券商虧損。
國金證券分析師李翰表示,此次披露年報的47家證券公司涵蓋大、中、小型券商,創新類及規范類券商均有分布,能夠較好地代表去年國內券商的經營水平。
自營難度加大高增長難續
"新的一年高增長將難以為繼,券商盈利將分化看好。"銀河證券分析師遲曉輝向本報表示。
券商披露的2007年年報顯示,47家券商2007年共實現超過850億元的證券經紀凈收入。不過,2007年證券公司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中有超過六成都來自證券經紀業務,接近三成的券商甚至有超過99%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都依賴證券經紀業務。
"誰的營業部多,誰就能獲得更高收益。"中信證券一位人士表示。
統計顯示,2007年滬深股市股票、權證、封閉式基金、債券累計成交56.09萬億元,比 2006年大增349.44%,106家券商席位處雙向成交額為111.75萬億元。
從已公布業績的券商報告上看,券商經紀和自營業務依然是利潤的主要來源,其中經紀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仍在60%以上。
以國元證券為例,2007年主營業務收入中,自營投資收入占比45%,經紀業務占比41%,權證創設占比11%,其余由資產管理和投行業務貢獻。與前一年相比,經紀業務和權證創設業務占比提高11%和6%,自營業務占比則下降了18%。
但遲曉輝認為,2008年券商業績增幅將大幅回落,有的公司可能出現負增長。今年券商經紀、投行業務基本可維持去年的水平,有的公司甚至還會略有增長。但她對券商自營持謹慎看法,由于股市波動加劇,今年券商自營業務賺錢難度加大,不排除有的公司自營業務出現虧損。與此同時,券商資產管理業務風險也會增大。
對于之前被券商寄予厚望的創新業務,遲曉輝認為2008年券商對此不會有太大突破。同時,去年券商創設權證盈利200多億元,今年如果不推出備兌權證,券商這項業務的進賬將大幅減少。
對此,國元證券總裁蔡詠向本報表示,2008年牛市雖然持續但震蕩將加劇,券商整體收益增速也會放緩,特別是股改權證已近尾聲,由此產生的收益將大幅縮減。此外,國元證券在其年報中指出,由于創新、上市、擴張的程度與能力不同,券商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隨著行業競爭限制的打開,競爭會更激烈。
券商應對:拓展創新業務
"為扭轉靠天吃飯的局面,各券商都有一些轉變。主要集中在創新業務的拓展以及規模化擴張所帶來的收益。"蔡詠表示。
其實,創新業務的發展從2005年就開始陸續審批,但速度依然緩慢,許多資產管理項目都在排隊等待。
但券商拓展創新業務的激情絲毫不減,同時以通過增資擴股、上市融資補充資本金,以及規模化擴張的方式來積極應對。創新業務大多屬于資本消耗型,對券商的凈資本要求更為嚴格,相應的凈資本計算標準也有所調整,凈資本的雄厚程度直接影響到券商在未來業務爭奪競爭中的實力。
據悉,國元證券擬通過再融資募集資金,快速補充資本金,用于擴大傳統業務和創新業務的規模,夯實公司發展基礎和抗風險能力。
2008年將迎來券商的IPO潮,招商、華泰、光大等都已經上報方案,總計有十多家公司披露了上市計劃,只等證監會放行。
由于監管層鼓勵券商集團化,不少券商還借此擴張收購基金公司、期貨公司等金融類企業以規避風險。其中,中信證券通過收購的方式控制著中信萬通、中信金通證券,全資收購了華夏基金股權并與中信基金合并--中信證券的金融控股已有雛形。
但國金證券分析師李翰依然認為,新一年券商的盈利是"謹慎看好",因為今年股指期貨、融資融券、權證創設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很多業務都有待監管層推進,特別是人們預期中的股指期貨,由于一推再推更是難以放入券商來年的盈利預期中。(黃利明經濟觀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