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季人才流動高峰期的到來,各家期貨公司開始了新一輪的招兵買馬,期貨公司高管流動也在此時更顯熱鬧。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券商入主期貨公司似乎給公司和行業帶來了新的可能,而為數不少的原期貨公司的高管團隊卻在此時選擇離開。這其中除了股東利益帶來的變化之外,行業差異帶來的理念沖突也成為了重要原因。
觀念差異導致去職
前不久,一家西部期貨公司被某券商收購。收購完成之后不久,盡管新股東并沒有對原期貨公司的管理團隊進行人員調動,但原期貨公司的高管成員卻紛紛去職。
“原公司總裁不久也和我一同加入了這家公司,”某被收購的期貨公司一位高管對記者說。目前,這家被收購的期貨公司的幾位高管都已加入了另一家沒有券商背景的期貨公司。這位高管表示:“券商進來后,在風險控制制度和激勵機制上面和我們的理念有很大不同,我們覺得這樣下去會影響業務發展,這是我們去職的主要原因。”
截至目前,著眼于未來的股指期貨業務,國內各類券商控股的期貨公司總數已達到56家。在多數券商控股的期貨公司中,券商派出的管理人員與原期貨公司的管理層共事。雙方不同的行業背景在實際工作中體現出了不小的差異。
“問題首先出現在了對客戶的風險控制方面,”這位高管認為,盡管我國目前的期貨法規對于期貨公司能夠對客戶采取怎樣的風險控制措施有明確規定,但缺少操作流程指引。不同背景的管理人員在期貨公司內部就風控措施的執行產生分歧似乎在所難免。
而且,券商控股期貨公司后,改變了原期貨公司的激勵措施,這對于普通員工的收入會有所提高。而對于高管,特別是市場業務線的管理人員是不利的。
他說,券商進入后,取消了原來許多出身于業務管理人員的交易傭金收入,改為通過設立業務指標來考核管理人員,滿足指標后管理層才能獲得獎金。“事實上,很多情況下期貨公司管理層的收入并沒有提高,甚至有所下降,”他告訴記者,這些分歧在目前有券商控股的期貨公司中普遍存在,同時也是導致高管流動的主要原因。
等待市場選擇
曾經就職于興業證券風險管理部門、目前成為興業期貨總經理的夏錦良表示,類似這樣管理理念上的區別在券商控股的期貨公司中很容易出現。
他表示,在風控方面,券商背景的管理人員缺乏衍生品風險控制的經驗,因而會把重點放在期貨交易的合規審核和后期檢查方面。而原期貨公司的風控人員得益于經驗和與客戶的默契,操作起來會更加靈活。
而業務開發上,以往的期貨公司管理層很依賴交易傭金。而券商控股后一方面提高了管理層的基本薪酬,另一方面不會讓管理層參與傭金提成,而將管理層的收入與利潤掛鉤。當然,目前期貨公司的盈利能力都還不理想,這會讓管理層感覺到激勵的不足,“但是對于管理人員來說,能做的只是等待市場和自己的雙向選擇。”
上海財經大學期貨研究中心主任朱國華認為,券商控股期貨公司帶來的理念沖突,甚至引發高管流動,對于中國期貨市場而言只會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從長期看,期貨業融入中國的金融混業經營是趨勢,這其中需要不同背景的管理人士相互適應,甚至是個人利益的博弈。但持續時間不會很長,最終會形成公司和管理者個人的價值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