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銀行戰略規劃部陳衛東博士
信貸緊縮、利息收入下降并不是從緊的貨幣政策對中國銀行業的全部含義。在四年經濟高速增長后,銀行業如何未雨綢繆,應對經濟周期的檢驗,需要用更廣闊的視野,在國際經濟和金融背景下尋找它的戰略方位。中國銀行戰略規劃部主任陳衛東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銀行業需加強風險預警和壓力測試,提高產品與技術創新能力,轉變增長方式。
記者:對于中國銀行業來說,經濟周期將帶來哪些挑戰?
陳衛東:金融風險,特別是以不良貸款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信用風險,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目前中國GDP連續四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經濟形勢很好。但是,經濟危機時,銀行業的流動性風險也會突出,對此應保持高度警惕。例如,一旦美國經濟衰退,中國出口部門、鋼鐵和航運等與美國經濟有較大依存關系的行業,可能最先受到波及。中國對美國市場出口依存度達30%-80%的家具、電子產品與紡織品行業將首當其沖;鋼鐵與鋁、銅等其他金屬行業,由于美國是其需求和定價的重要決定因素,也將受很大影響;而美國經濟減速將使國際運費走低并抑制貿易量的增長,使中國航運業受累。
記者:經濟周期帶來的風險伴隨中國利率自由化步伐加快,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環境正在發生哪些變化?
陳衛東: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中國也會穩步推進利率自由化,這將改變中國金融業的經營環境、經營效益以及所面臨的風險,從而導致經營決策方式發生相應變化。
對銀行業來講,一方面,經營風險特別是利率風險提升,收益不確定性增強,流動性管理更加困難;另一方面,利率自由化將使銀行業利差收入銳減,從根本上影響中國銀行業的增長速度。如何應對利差空間縮小帶來的歷史性沖擊,將是商業銀行面臨的重要課題。
此外,資本市場的發展,金融脫媒效應將進一步加劇,對商業銀行的信貸增長和信貸質量產生不利的影響。首先,銀行擁有的高收益性資產(貸款)增長逐步放緩,甚至不斷減少,將會直接影響銀行的盈利。其次,銀行風險管理的側重點將發生變化:一方面,競爭加劇,盈利能力下降,可能導致銀行不得不從事更高風險的業務,風險管理與業務發展的矛盾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原來不太突出的風險類型,其重要性將逐步增強,如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等。
記者:考慮到上述經濟環境發生的變化,銀行業應該采取哪些措施應對新的挑戰?
陳衛東:從全球經濟周期和中國經濟周期來看,未來3-5年將是銀行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和挑戰期。全球經濟將保持適度增長,銀行業仍將會維持較快的發展速度,適應這一發展環境將是中國銀行業實現崛起的重要基礎。
利用不同國家經濟周期增長的機遇。在全球經濟周期調整中,包括中國和新興市場國家仍會保持快速發展,全球化布局更有利于銀行長期平衡持續的發展。對銀行業來說,應盡快推進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發展,突破單一地域增長的格局。
加強風險預警,尤其是行業風險預警。在經濟周期性調整中,針對沖擊程度較大的行業,要加強評級管理和貸后監控,對客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方案;也要強化退出機制,在經濟周期調整之時迅速轉移風險。
強化壓力測試,積極采取援助措施。在經濟大幅向下波動過程中,可能會有部分業務的下滑,或者少數機構的失敗,應加強預案演練,在危機到來之時采取適當、積極的應對措施,穩定公眾信心,平穩度過經濟周期的調整。
記者:從銀行經營的角度考慮,戰略轉型體現在哪些方面?
陳衛東:中國銀行業需要突出增長方式的轉變,從目前主要依賴利息收入到利息收入與非利息收入并重,從提供傳統信貸產品向綜合化金融服務功能改進,加強與國際銀行業的競爭實力。
中國銀行業要加強產品與技術創新,將創新作為未來制勝的關鍵。金融創新不僅可以拓寬銀行盈利渠道,而且可以降低銀行的資產錯配、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等經營風險,提高綜合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