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可以說,重慶市建立的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百姓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社會現象,實實在在給當地城鄉居民帶來了實惠。但是也有網友提出這樣一個現象,對城鎮和農村中的困難居民、低保戶和低收入老年人這部分困難群眾來說,往往因為墊付不起治療費用而不敢就醫,那么他們就難以享受到醫療保障。對這個問題,重慶市有關部門是如何解決的?
向春玲:的確如此,重慶市是一個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的城市,在主城區也存在著居民收入差距的問題,在這方面,重慶市政府做了充分地考慮,對城鎮和農村的困難居民、低保戶和低收入老年人等都給予了政策上的傾斜和醫療救助。
第一,對一般城鎮居民的補助。2007年政府每年按人均40元的標準進行補助,中央和市財政每年按20元標準進行補助。2008年政府每年按人均80元的標準進行補助,中央財政按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40元,市區財政每年按人均標準也相應提高到40元。
第二,對困難城鄉居民的補助。農村困難居民參加一檔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應繳納的20元參保費用除五保對象由政府全額資助外,農村低保對象、在鄉重點優撫對象由政府資助10元,個人繳納10元。城市困難居民參加二檔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個人應繳納的120元參保費用由政府資助60元,個人繳納60元;對城市困難居民自愿選擇一檔參保的,政府從60元補助資金中安排10元用于資助參保,余下的50元補助資金由合作醫療保險管理中心記賬,用于當年本人醫療費用的個人負擔部分,個人繳納10元。
第三,對困難區縣的補助。重慶市政府將全市分為三個經濟社會發展圈,主城區——普通區縣——國家和市級貧困縣,市級財政對主城各區補助50%,一般區縣(自治縣)補助75%,國家和市級扶貧開發重點區縣(自治縣)補助90%,其余部分由區縣(自治縣)財政承擔。
第四,做好城鄉居民合作醫療與城鄉醫療救助的制度銜接。我國城鄉醫療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對城鄉居民中的困難群眾實施大病和常見病的醫療救助,確實減輕了患病貧困人口的經濟負擔。但是,這項制度還不能很好地解決困難群眾的看病問題,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一是可及性不高。由于大病醫療救助設有門檻,且為事后救助,醫院實行繳納治療費用后再報銷的程序,困難群眾往往因為墊付不起治療費用而不敢就醫,使這部分困難群眾難以享受到醫療救助。二是公平性不強。起付線的設置,造成越是困難的群眾越難以享受到醫療救助;按一定比例給予救助,使越是困難的群眾因自付醫療費用少而得到的救助數額也少。三是程序較繁瑣。醫療救助審批程序設置較多,效率不高,時效不強,困難群眾難以及時受助。四是效果沒有預期明顯。由于制度設計救助范圍較窄,救助方式單一,救助門檻較高,救助水平較低,救助制度的作用難以發揮。要切實解決農村困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必須把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銜接起來,讓困難農民看病既便宜又方便。
重慶市渝北區政府結合當地實際,本著“救急、救難、公平、簡便”的原則,創新救助方式,簡化救助程序,積極探索醫療救助制度與城鄉居民合作醫療制度的有機結合,研究制發了《重慶市渝北區城市醫療救助試行辦法》。
渝北區有效整合兩種制度的做法是:(1)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的資金,按每年10-20元的個人繳費標準給予農村低保戶、五保戶和重點優撫對象全額資助,保證他們能夠順利參加“合作醫療”。(2)對困難農民以及80周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發給300元的日常醫療救助金,提高其家庭賬戶總金額,解決其日常門診醫療費用。(3)對需要住院的困難農民,該區實行大病醫療的及時救助,取消住院費用的起付線。住院費用在1000元以內的,按“合作醫療”規定報銷后,患者自付部分由民政部門給予全額救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困難農民看病一分錢都不用出。(4)費用在1000元以上的部分,按“合作醫療”規定報銷后,由民政部門對患者自付部分給予60%的救助,但最高救助總額不超過3000元。(5)渝北將“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服務的區級醫療機構、街道醫院、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全部納入農村醫療救助服務單位,搭建起了醫療服務網絡。在這些服務網絡建立了農村困難群眾醫療救助管理系統。現在,只要受助群眾生病住院,報上卡號,醫療救助管理系統將自動啟動,醫療費用自動生成為“合作醫療”報銷金額、民政救助金額、救助對象自付金額3個部分。出院時,受助者只需交納自付部分。“渝北模式”的特點,就是變事后救助為事前救助,解決救助對象的后顧之憂,使困難群眾的病后能得到及時、快捷、方便的治療,真正緩解困難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使醫療救助簡便易行,公平實用,讓困難群眾患病后能夠及時得到治療,增強醫療救助的可及性,提高救助資金的使用效益,充分發揮醫療救助制度應有的作用。
由于成功地進行了合作醫療與民政醫療救助的無縫銜接,渝北區因此獲得了“全國醫療救助工作實施方案”評審會最高榮譽獎———特別貢獻獎。目前,“渝北模式”正在全市推廣。
主持人:作為重慶市的縮影,渝北區推出的“渝北模式”為全市的城鄉居民合作醫療與城鄉醫療救助制度起到了示范作用,作為國內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的城市的縮影,重慶市也為全國的城鄉居民合作醫療與醫療救助制度開創了先河,請您談談在全國推廣城鄉一體的醫療保障制度的意義何在?
向春玲: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腳步加劇了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反映在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方面,出現了很多問題,我認為建立城鄉一體的醫療保障制度意義重大。
首先,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的公平性。1)重慶市城鄉合作醫療的試點最突出的成效是在制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城鄉居民二元結構的醫療保障制度的設計,一個平臺使得城鄉居民共享一個“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建立打破城鎮、農村戶籍限制的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體系,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都在同一個醫療保險制度的覆蓋之下,這就從制度上消除了城鎮和農村的“二元”差異,保證了社會公平的實現。2)“兩個標準”的設計考慮到城鄉居民不同群體在經濟收入、醫療消費上的差異,城鄉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酌情選擇。也滿足了城鄉流動人口對醫療保障制度的需求。同時,在“政府+個人”的籌資模式上,政府對于城鄉居民籌資水平的投入上是一致的,這是政府對待社會公民公平性的表現,克服了以往城鄉有別的醫療保障投入。3)在醫療費用報銷待遇上,只有檔次的差異,沒有城鄉居民之間的差異,從制度上克服了農民報銷比例少,城鎮居民報銷比例多的情況。4)加大了政府對社會弱勢群體醫療保障的責任。通過國家財政投入力度的加大,不僅有效緩解了資金籌集的困難,讓每一個城鄉居民都能享受到政府的補貼,而且有效緩解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社會現象,實實在在給城鄉居民帶來了實惠。真正體現了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使得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得到進一步提高。
其次,有效地整合了資源,降低了制度的運行成本。重慶市城鄉居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有效地總結和吸取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所取得的經驗,有效利用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網絡信息平臺,勞動保障部門建立起來的各級社會保障平臺和衛生部門建立起來的各級衛生服務機構,有效整合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管理機構和新農合管理機構的行政資源,提高了管理效率,避免了資源浪費,節約了制度的運行成本,為統籌城鄉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第三,緩解了城鄉居民“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推動了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通過以大病統籌為主、兼顧門診的合作醫療政策設計,一部分得大病的城鄉居民享受到了合作醫療制度帶來的實惠,看病就醫率有所上升,群眾醫療負擔有所減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有所緩解。同時,也促進了基層衛生事業的良性發展,給衛生體制改革和藥品流通體制改革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