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2009年2月1日,新華社受權播發了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的文件,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11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是首次連續6年發布關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
有網友注意到,最新的一號文件在關于“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這一章節中,提到了“鞏固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等相關內容,這位網友想請您解讀一下上述內容傳遞出什么樣的信息呢?
向春玲:謝謝這位網友的問題。我想,這也是我們全國老百姓非常關注的問題。
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為主題,通篇貫穿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是夯實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基礎、應對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挑戰、做好新一年“三農”工作的行動綱領。
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第一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當前我國社會有一個基本判斷:“我國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睘榇?,要“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城鄉一體化不僅是城鄉規劃布局、產業分工、基礎設施一體化,還體現在城鄉就業、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一體化。
因此,在基本醫療保障層面,應盡可能地強調社會的公平性,體現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在制度設計上必須打破這種城鄉二元的醫療保險制度,逐步探索城鄉醫療保險制度的統一管理體制,建立城鄉一體的醫療保障體系。
但是,二元結構的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涉及到很多方面,涉及到廣大的農村,也涉及到城市;涉及到調整城鄉利益,以及很多利益主體。鑒于這種情況,應該先在局部地區探索,積累經驗。2007年6月,經國家發改委報請國務院同意,選取重慶市和四川省成都市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目標就是基本建立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的體制機制,為全國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主持人:有網友問,一說起重慶,我首先想到的是走在大街小巷的挑夫,也就是俗稱的“山城棒棒軍”,他們大多數人都是進城務工的農民,沒有醫療保障,那么這次作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重慶市在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方面,如何讓他們享受到和重慶市民同樣的醫療保障呢?
在請向教授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給網友們讀一段有關重慶市的背景資料,讓大家對重慶這座城市有個大致的了解。重慶市是中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并存是重慶市特殊的市情。3198.87萬戶籍人口中,至今仍有73.6%的人口屬于農業人口。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3750元,農民純收入3509元。
向春玲:這位網友的問題其實涵蓋了兩個小問題,一個是“從無到有”的問題,一個是“待遇平等”的問題,下面我分開來回答。
首先,重慶市自2000年以來,相繼建立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制度,使城鎮職工和農村居民得到了基本醫療保障。
你剛才提到了“山城棒棒軍”,重慶城區擁有大量這樣的務工農民,對于這部分城鄉流動人口,以前由于受到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限制,多數人沒有享受到醫療保障。2003年重慶市開始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他們由于戶口在農村,就要加入新農合制度,但是,他們在城里工作,一旦生病,他們在看病就醫和報銷醫藥費就會面臨很多的困難。2007,中央正式批準重慶市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市政府決定,在總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覆蓋全體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障制度。具體規定是,凡是具有本市城鄉戶籍的農村居民和不屬于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覆蓋范圍的城鎮居民,包括學生(除大學生外)和兒童,以及其他非從業城鎮居民均可在戶籍所在地自愿參加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根據上述辦法,針對剛才那位網友提到的“山城棒棒軍”這一群體,只要他們參加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那么就能享受醫療保障。
第二,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要一方面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基本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需求,同時又滿足不斷增長的不同層次的需求。
農村與城市還是存在著較大的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城鄉居民的收入和消費習慣以及對于看病治病的態度也不一樣,因此,重慶市在設計城鄉居民合作醫療繳費標準時,充分考慮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鄉居民醫療消費的差異,全市實行統一的籌資標準,但是分為兩個檔次,城鄉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行選擇繳費檔次。一般來講,第一檔是為農民設計的新農合的繳費檔次,但是,困難的城鎮居民也可以選擇第一檔次繳費;第二檔是為城鎮居民設計的繳費檔次,但是,有條件、相對富裕的農民也可以選擇第二檔繳費,城鄉居民打破身份界限,自由選擇繳費檔次。這樣一來,在就醫上,“山城棒棒軍”便擁有了跟城里人同等的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