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市場不為實體經濟服務,而只為金融機構服務,結構問題可能造成的市場扭曲,這些問題成為了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對債市最為擔心的問題。在昨日的農業銀行首屆債券市場論壇上,他表達了這一觀點。 2006中國金融年度人物活動評選
“現在債券市場上與企業、居民這樣一些實體部門有關的債券不足5%。”李揚表示,從發行結構上看,目前我國債券市場上以央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主要的發行主體,形成了債市只為金融機構服務,而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情況,“這樣的危險是很大的”。
他認為,以金融自我服務為特征的債券市場首先會擾亂經濟的發展。李揚指出,債券市場中現券、回購等幾個不同的利率體系走勢不一,這除了跟市場的管制有關,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其反應了不同的供求狀況,“哪個利率反應了真實的供求,根據哪個利率來制訂政策?”他對此提出疑問,也因此對于據此進行宏觀調控政策是否有效表示了擔憂。
同時,市場結構問題還可能會提供虛假信息,造成市場的扭曲。李揚表示,眾多的金融機構發行債券,并在市場中交易債券,“交易來交易去都是虛擬經濟在交易”,這甚至可能會造成整個金融市場的扭曲。
與國內債券結構相比,美國債券市場上,規模居前的則是資產支持證券、公司債券等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品種。而目前,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和央行票據占到我國債券市場9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以企業或項目為融資主體的債券規模仍然較小。作者:秦媛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