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位與大局
身為縣委書記,盧小亨對民勤面臨的問題有這樣的判斷:民勤的生態治理就是一個還賬的過程。人類欠了自然的賬,要還;生產用水擠占了生態用水,也要還。而還賬又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民勤人搞“耕作土地林草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嚴格地說是一種還賬的生態公益型行為。守住風沙線,保護好民勤綠洲,首先受益的當然是民勤人自己。這道理在民勤婦孺皆知。“民勤人為誰治沙?”這句話在民勤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民勤人治沙當然是為民勤人自己;第二個層面的意思是民勤人在為全國人民治沙。這就涉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問題。守住民勤綠洲,阻止騰格里沙漠與巴丹吉林沙漠合攏的步伐,保護河西走廊東部的生態環境,當然對甘肅、對北方,乃至對全國都是最大的公益行為。但對普通人來說,這種熱情僅靠道德說教是難以為繼的,特別對于民勤之外的人來說,更不該僅以道德理想要求別人奉獻,而自己坐享其成。
由于缺乏國家生態建設的相關政策,以及國家生態補償政策的支持,加之相關社會保障制度的結構性限制,目前,民勤開展的生態公益型事業人口轉移行動,便成了一個縣級行政單位在其行政管轄范圍內的獨立探索。而這種探索多少有些悲壯的色彩:孤軍奮戰,甚至是獨孤求敗。
為了破解這一困局,民勤方面請來中國科學院及蘭州大學的專家學者實地調查,謹慎推理,提出在民勤建立“國家生態特區”的大膽設想。期望藉此確立生態建設的長效機制,保障民勤生態特區建設的持續進行;用國家生態補償基金,保障退耕還林還草,建立完善的生態屏障體系。改變現在多頭治沙、分散投資的辦法,改由國家集中投資、整合資源、全面規劃,一攬子解決特區內的生態、移民、扶貧、教育等問題。
本地的官員們也期待著,設想中的民勤生態特區以“生態質量”為政府考核的主要標準,而不是現行的GDP標準。當然,并不是每一個民勤人都對未來抱有這樣的期待。“這或許就是一個美好的夢!將來民勤綠洲變為沙漠時,這個夢或許會被考古學家挖掘。”民勤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對此抱有悲觀的看法。
但盧小亨卻堅信自己的想法能夠變為現實,首先可以在民勤建立國家級防沙治沙實驗室,再建一所防沙治沙職業技術學院,除了培訓專業技術人才外,還開展對廣大干部群眾進行專門培訓,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民勤國家生態特區。
這位年輕的縣委書記坦誠:胸中沒有大局、沒有理想治不了沙,但只有大局,只有理想,不顧人們的現實利益、眼前的訴求,不正視二者之間的矛盾,更治不了沙。
春季,民勤的治沙工人們在勞動。
7月23日,民勤縣教育系統開展的“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主題活動啟動儀式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