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藻常有市民司空見慣
湖州北瀕太湖,與無錫、蘇州隔湖相望,是環太湖地區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25日上午,記者來到湖州市白雀鄉小梅口,這是太湖邊的一個漁民聚集區,也是今年太湖最早出現藍藻的區域之一。幾戶漁民正坐在岸邊修補漁網,漁船則停靠在他們身后。多年來,他們一直依靠在太湖里打撈魚蝦為生。
記者發現,在船只旁邊的水面上,聚攏著一些藍藻,看上去綠油油的,在陽光的照射下泛著油光,像綠色的油漆。記者把手伸入水中,感覺有點黏,再把手拿出來時,手上好像涂了一層油漆。
對于這些被稱為太湖“皮膚病”的藍藻污染,漁民老周覺得習以為常。“這些年來,這里的藍藻每年都是這樣,泛濫成災了。”老周告訴記者。水溫升高使得藍藻更易生長,這對當地人來說已是常識。他說,最嚴重的時候,水面上的藍藻有四五厘米厚。“10月份藍藻最多的時候,我打魚用的網子上都沾滿了藍藻。”老周指了指他手上的漁網。而在7月、8月份,一些藍藻死亡腐爛,臭氣熏人。
隨后,記者坐車沿環湖大堤往湖州下轄的長興縣夾浦鎮方向走去,綠色——藍藻的標志色,又一次進入視線。在湖邊的蘆葦旁,聚集著大片大片的藍藻。
而在與太湖相連接的一處河道口,藍藻已經繁殖成片。一位路過的村民說,他小時候沒有自來水,喝的都是太湖水,但如今,“太湖的水污染那么大,誰敢喝啊。”村民對藍藻之害已經習以為常了。在他們村,吃的是山上引下來的水,不能再靠湖吃湖了。
而在河道與太湖口連接的閘門內,水面上浮著大片的藍藻。村民介紹說,閘門用以防洪,一旦太湖湖水上漲,閘門就會關上。由于前幾年倒灌的湖水帶著藍藻,河道干脆就封了,但閘門內水塘里的藍藻卻越積越多。
不容樂觀的是,太湖藍藻開始影響到湖州內河的水,因為太湖的水帶著藍藻倒灌進了內河。在湖州市區的內河,記者發現了大片藍藻的蹤跡。在市河,綠油油的藍藻在水面上漂浮。但當地人對此司空見慣,悠閑地在河邊的涼棚下喝茶聊天。而在該市城西自來水廠所在的西苕溪河,記者也發現了一些藍藻。
太湖“患病”“漁民上岸”
湖州市環境保護局局長周建明的另一個身份是湖州市南太湖藍藻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對湖州而言,太湖北岸的無錫飲用水危機直接促使太湖南岸的湖州。
太湖“患病”,湖州也開始“吃藥”。在湖州當地小有名氣、有著10年歷史的“湖鮮一條街”,去年下半年開始被拆除,所有的餐船都停業,政府出資給予賠償。停業的原因之一,就是藍藻,因為餐船帶來的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太湖,這加重了南太湖部分水體的富營養化。而太湖受藍藻污染,和太湖水體富營養化密不可分。當地人稱,“湖鮮一條街”的舊址上將建新樓。
此外,當地政府還啟動了“漁民上岸工程”。小梅口的漁民老周告訴記者,他家里原本有3條漁船,去年無錫發生藍藻危機后,他和附近其他漁民每戶只能留一條漁船。
“這里的漁民大概有六七十戶。估計再過兩個月,我們就得搬到岸上去住了。但以后的生計該怎么辦呢?我還沒去想。”老周告訴記者。
自祖父輩開始,老周的家族就開始在小梅口以打魚為生。他回憶說,他小時候沒見過這么多的藍藻。在他看來,這些年來藍藻污染如此嚴重,跟太湖沿岸的小化工廠有著直接的關聯。
對于這些漁民,藍藻的泛濫,其直接后果就是讓他們打魚的收入大大減少,不能再靠湖吃湖了。老周對記者表示,由于藍藻覆蓋了湖面,水里缺乏充足的氧氣,魚蝦也很難活,抓上來的都是死的,賣不掉。
由于太湖水被污染,被稱為“太湖三寶”之一的太湖白蝦也日益珍貴。老林說,白蝦對生存環境要求很高,水質不好就難以存活。
“這幾天,這里的藍藻少了些,因為刮的是東南風,被吹到湖中央去了。”老林說。他感嘆,“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這一美好景象,至少在藍藻漂浮到水面的時候,是感受不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