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第四章 提升高等教育辦學水平
(十五)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宗旨,以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和教學能力為關鍵,以科技創新水平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重點,實現高等教育工作重心從外延發展向內涵建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移。
(十六)建設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大力支持“985工程”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大力推進“211工程”高校建設,遴選一批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較高辦學水平和鮮明學科特色的高校進行重點建設。支持具有行業背景的高校保持學科特色和優勢,建設優勢學科群,提升創新與服務能力。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形成基礎學科、應用學科、新興交叉學科等多類型重點學科,以及各類重點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堅持瞄準國際學科前沿與瞄準國家戰略目標和服務區域發展相結合,在經濟社會發展急需領域建成若干重點學科群。創新學科管理和資源配置機制,推進重點學科與其他教育科研資源集成融合。實施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加強能力建設、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到2015年,建設100個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具有一流創新條件和創新團隊的優勢學科平臺,力爭江蘇高校國家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占全國總數的10%以上,部分優勢學科進入國際同類學科排名前列。
(十七)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的中心地位,造就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和數以百萬計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擴大高等教育的選擇性,采取大類招生、模塊化培養、自主選擇的培養模式。建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高新技術開發區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建設一批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和青年英才培養基地。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全面推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推行跨校、跨區域、跨類型的學分互認,推行主輔修制、雙專業制、多項技能等級證書制,推行本科學生導師制。建立高校區域合作育人機制,深化合作辦學試點,推進教學聯合體建設,實行資源共享、教師互聘、課程互選、學分互認。
實施高校教學質量提升工程。及時調整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課程體系。落實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制度,深化教學改革,注重通識教育,促進文理交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選擇,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優化教學過程,改進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勇于質疑、崇尚真理、追求卓越。建設一批特色專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優質教學資源中心。
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優化實踐教學內容,構建以能力培養為主線、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與高職實訓基地。實施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推進創新實驗項目,開展創新技能競賽,設立大學生實踐創新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認定若干企業為合作培養單位,提升工程教育學生的工程實踐、工程設計和工程創新能力。
健全教學質量保障機制。加強省級質量監控,完善高校教學質量評估辦法,建立高校教學狀態數據年度統計和公布機制,實行學生畢業設計(論文)抽檢制度。完善高校內部質量監控辦法,強化教師、院系、學校三級質量保障,建立行業企業、用人單位、教師、學生、家長和中介組織多方參與的評價制度。
實施研究生培養創新計劃。加強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探索拔尖人才培養規律,強化系統嚴格的科研訓練,為研究生創造良好科研條件。建立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項目資助制,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推進研究生專業學位培養模式改革,優化研究生培養類型結構。促進研究生培養與科學研究和創新實踐的緊密結合,加快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基地建設。實施研究生國際合作培養計劃,充分利用海外教育資源培養人才。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突出科學素養、綜合素質、創新潛能的考核。積極推進學術型、應用型、復合型等不同類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加大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抽檢力度。
加強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開設創業課程,設立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到2015年,建設40所省級大學生創業教育示范校、30個省級創業實踐基地及孵化基地。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計劃,使每一個有意愿的畢業生都能參與相關就業創業準備活動,并得到就業創業指導與服務。采取政府購買崗位、報考公職人員優先錄用等措施,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小企業和中西部地區就業。落實困難家庭畢業生就業援助政策,強化公共就業服務。
(十八)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發展需求,加強統籌規劃,優化資源配置。
優化區域布局結構。將高校布局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科學合理調整高校設置,使每個省轄市至少擁有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和多所高職院校。發揮高水平大學的輻射牽引作用,加大“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和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對蘇中、蘇北高校和高職院校的對口支援力度。優化配置沿江沿海高等教育資源,增強服務沿江沿海開發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能力。
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加強人才規劃和需求預測,定期發布急需緊缺人才信息,引導高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及時調整專業,在高年級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大力扶持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專業,積極培育急需的新興專業,強化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緊密相關的學科專業建設,采用產學研聯盟、國際合作等方式,重點加強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環保、軟件、物聯網等領域的人才培養。
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擴大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和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加大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力度,優化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穩步擴大本科教育規模,構建高等職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
(十九)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與服務發展能力。大力推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的緊密結合,圍繞國家和地方重大科技目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完善自主創新與科研成果轉化相配套的高??萍紕撔麦w系,大力提高高??蒲谐晒D化率。
著力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加強基礎研究,強化應用研究,加快科研創新基地與創新平臺建設,切實增強高校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深入實施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充分發揮高校思想庫、智囊團作用。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大力開展科技創新聯合攻關。支持高校優勢學科、重點實驗室與海內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建立聯合研發基地,形成一批一流的學科和科研成果。建立有利于學科交叉、隊伍整合和資源共享的科研體制,完善以創新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和分配激勵機制,促進科研成果質量提高,科研與教學互動。加強學術誠信建設,營造良好科研環境。
全面深化產學研合作。支持高校主動融入區域技術創新體系,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大力推進校企聯盟行動計劃,支持企業與高校共建實驗室、研發中心等平臺,鼓勵高校教師到企業轉化科技成果或開展聯合攻關,選聘一批科技企業家擔任高校兼職教授。推動大學科技園建設,支持高??萍既藛T創辦科技型企業。
(二十)促進高校辦出特色。以特色建設促進質量提升,推進高等教育高水平、多樣化發展??茖W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分類指導和分類服務。制定高校分類發展規劃,發揮政策指導、資源配置和績效評價的作用,引導高??茖W定位、特色辦學,形成各自的辦學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