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技巧地講真相
令這些批判者沒想到的是,這份“化驗報告”數(shù)天前經(jīng)媒體報道后,關于小學語文是否是在用美德“綁架”孩子,在網(wǎng)上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論戰(zhàn)。
一位旅居日本的網(wǎng)友顯然極不贊成他們的觀點。他用調(diào)侃的語氣建議取消所有的童話故事、名人軼事,并且提出“為了避免3位老師所說的情況再次發(fā)生,請把小學語文改成字典,字典不容易出錯”。還有很多家長表示不理解,“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教給孩子這些美德,有什么不好?”
面對質(zhì)疑,呂棟反復強調(diào),“文本的選擇是最重要的”,“孩子是很容易迷信課本的”。他認為,小學語文老師應該主動去思考“教材選用的文本有沒有問題”,而不是完成教學任務便萬事大吉。
在他看來,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課文《流動的畫》讓母親化身面目僵硬的政治教員,教育孩子,火車的“窗外是祖國的畫,千萬不能弄臟它!”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的《一朵小花》,則拼命向孩子灌輸“只要當配角,不要爭主角”的道理。
“現(xiàn)代社會要求孩子們自信,自強,勇于爭取。這些課文已經(jīng)滯后了。”呂棟說。
“那么小學生到底應該讀什么樣的課文?”記者問。
“這也許是一個盲區(qū),很少有人關注的盲區(qū)。”呂棟沉思了幾分鐘后說。
不過在蔡朝陽看來,“這個問題并沒有那么恐怖”。這位“愛給學生放電影”的語文老師樂觀地表示,“總能找到合適的文本,也總有巧妙的教育技巧”。他曾嘗試給小學生放映伊朗電影《小鞋子》。一對兄妹從小父母雙亡,兩人只有一雙鞋子。為了給妹妹贏得一雙鞋,哥哥決定去參加跑步比賽。這個簡單的故事,讓課堂上的小朋友感動得“哇哇大哭”。
他還建議,《小王子》之類的普世童話,便是優(yōu)秀的范本,小孩子完全能看明白。甚至古典白話文《儒林外史》,也是不錯的選擇。
郭初陽當中學老師時,常常苦于要想種種“手段”來摧毀中學生的“小學腔”和僵化思維模式。他稱這種糾正方式為“止痛片”。“為了省下買藥的錢,是時候給小學教材動一場大手術了!”這個躊躇滿志的研究者、批判者和實驗者說。 (記者 周凱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