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當家作主是小康的前提
記者:也就是說,不管小康還是大同,沒有人民當家作主這一基本前提,都難以實現,只能是美好的幻想。這是不是我們現在建設的小康社會與前人的本質區別所在?
張磊: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無疑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開拓了歷史的新紀元,打開了通向繁榮富強的、民主的、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道路。恰恰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時期,鄧小平首先把人們熟悉的小康的詞語或概念引入當代生活,賦予它以新的內涵,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進程中的階段性目標與計量性指標。
記者:我們現在進行的小康建設是怎么提出來的?其新意表現在哪里?
新時代的小康被賦予嶄新內涵
張磊:鄧小平在1979年初次提出了建設小康這個概念,1984年后又作了進一步闡發,指出這里所謂的小康,意味著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年人均達到800美元”。鄧小平制定了實行中國現代化“三步走”的戰略:1980~1990年實現從貧困到溫飽,1990~2000年實現從溫飽到小康,2000~2050年實現小康到基本現代化。1982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大開始使用小康一詞。1990年舉行的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對小康作了界定,在溫飽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達到豐衣足食:“這個要求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水平和勞動環境的改善。”1997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大又提出了富裕小康的口號。2000年是20世紀的終結,我國人民生活總體達到了小康水平。“三步走”的現代化建設的前兩步,已經實現。黨的十五大對第三步作了階段化部署———2010年要在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基礎上翻一番;2020年要在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基礎上再翻一番;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黨的十六大報告更為全面精辟地指出:“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即是“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記者:看得出,現在的小康建設,既有明確的目標,又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步驟,而且已經實現了總體小康,正在邁向全面小康。這都與古人的小康幻想有著本質的區別。
張磊:是這樣的。十分清楚,黨的第二、三代領導核心不僅引入和賦予了小康以新的時代內涵,使之具有了生命力,同時又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發展了小康。小康———總體小康———全面小康的演進過程,意味著小康從比較單純的經濟方面擴及政治、文化方面,涵蓋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歷史證明,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實現更完滿、更全面、更高層次的小康,使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變成現實,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嘉賓檔案
張磊1933年生于天津。1950~1958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和研究生畢業。研究專業為中國近代史———特別是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先后擔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負責人、副院長、院長,曾兼任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黨組書記。現任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廣東省社科聯顧問、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副會長、廣東孫中山研究會會長等職。主要學術著作有:《孫中山思想研究》、《孫中山論》、《孫中山:愈挫愈奮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評傳》、《跨世紀的沉思》;參與編輯或主編的文集有《孫中山全集》、《孫中山文粹》、《朱執信集》等,發表論文百余篇。此外,參加電影文學劇本《傷逝》的改編和《孫中山》的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