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2)加強市場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設,為經濟轉型創造良好的生態系統
企業家認識到,政府主導的制度改革和體制創新,是經濟轉型成功最重要的基本條件。關于“政府通過哪些方式促進經濟轉型,能取得最佳效果”這一問題,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家選擇比重最高的五項依次是:“鼓勵和推動企業實現產業升級”(43.7%)、“改革和完善財稅體制”(38.5%)、“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37%)、“加快壟斷行業改革”(35.4%)和“鼓勵和保護企業家精神”(33%)。其他選項依次是:“構建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微觀基礎”(28.6%)、“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26.8%)、“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19.9%)、“健全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17.7%)和“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9.1%)(見表16-1)。
調查分析發現,企業家選擇比重較高的選項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企業家呼喚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希望政府“改革和完善財稅體制”、“加快壟斷行業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等;第二,企業家期待法制化建設的不斷完善,“健全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鼓勵和保護企業家精神”、“構建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微觀基礎”,從而真正“鼓勵和推動企業實現產業升級”;第三,作為市場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設的配套措施,企業家也期望政府能夠“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見表16-1)。
總之,在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企業家期待的不只是政府出臺幾項政策,而是通過頂層設計、系統變革和協調推進,為經濟轉型創造良好的生態系統。
分組來看,在市場化改革方面,中小企業、外資及民營企業的企業家選擇“壟斷行業改革”和“財稅體制改革”的比重明顯高于大型企業及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選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比重更高(見表16-1)。
表16-1 政府通過哪些方式促進經濟轉型能取得最佳效果(%)
|
總體 |
規 模 |
經濟類型 |
出口情況 |
|||||
|
大型企業 |
中型企業 |
小型企業 |
國有及 國有 控股 |
外商及港澳臺 |
民營 企業 |
出口企業 |
非出口企業 |
|
鼓勵和推動企業實現產業升級 |
43.7 |
41.8 |
47.0 |
42.0 |
46.3 |
42.3 |
43.7 |
46.8 |
41.3 |
改革和完善財稅體制 |
38.5 |
31.7 |
40.8 |
38.2 |
30.9 |
40.2 |
39.9 |
41.3 |
36.9 |
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
37.0 |
44.4 |
38.2 |
35.0 |
42.1 |
37.3 |
36.8 |
36.7 |
36.8 |
加快壟斷行業改革 |
35.4 |
31.7 |
31.9 |
38.2 |
27.8 |
40.7 |
36.3 |
34.5 |
35.7 |
鼓勵和保護企業家精神 |
33.0 |
28.2 |
32.4 |
34.1 |
17.6 |
23.2 |
36.3 |
37.6 |
29.9 |
構建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微觀基礎 |
28.6 |
31.1 |
28.1 |
28.7 |
32.8 |
26.1 |
28.1 |
28.5 |
28.5 |
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
26.8 |
32.6 |
27.5 |
25.3 |
32.5 |
26.1 |
25.2 |
24.8 |
27.6 |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19.9 |
21.9 |
19.0 |
19.9 |
36.4 |
25.3 |
16.7 |
16.1 |
23.2 |
健全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 |
17.7 |
18.2 |
16.7 |
18.2 |
15.4 |
21.2 |
17.7 |
16.7 |
18.2 |
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 |
9.1 |
10.4 |
9.2 |
8.8 |
9.4 |
7.5 |
9.1 |
7.9 |
10.4 |
|
持股情況 |
創新轉型表現 |
創新與應變優勢 |
||||||
|
沒有 |
50%及以下 |
50%以上 |
高創新 |
中創新 |
低創新 |
高應變優勢 |
中應變優勢 |
低應變優勢 |
鼓勵和推動企業實現產業升級 |
44.4 |
42.9 |
44.5 |
50.4 |
43.7 |
37.7 |
49.0 |
44.0 |
41.8 |
改革和完善財稅體制 |
31.9 |
40.2 |
39.9 |
37.9 |
40.3 |
38.3 |
38.5 |
39.7 |
38.5 |
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
38.9 |
38.9 |
34.8 |
31.0 |
41.2 |
38.6 |
32.2 |
38.8 |
37.5 |
加快壟斷行業改革 |
34.4 |
34.9 |
36.3 |
34.2 |
33.0 |
40.0 |
31.8 |
34.1 |
38.9 |
鼓勵和保護企業家精神 |
20.4 |
32.3 |
38.6 |
36.1 |
32.9 |
30.3 |
36.1 |
32.7 |
30.2 |
構建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微觀基礎 |
28.6 |
29.5 |
28.0 |
29.3 |
29.0 |
27.9 |
31.8 |
27.2 |
29.9 |
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
27.8 |
28.9 |
24.6 |
27.0 |
25.8 |
28.2 |
24.2 |
26.9 |
27.7 |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31.9 |
18.8 |
15.1 |
18.0 |
18.4 |
21.7 |
17.5 |
19.3 |
20.9 |
健全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 |
17.6 |
16.5 |
18.7 |
16.9 |
17.3 |
18.6 |
17.7 |
18.1 |
17.4 |
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 |
12.9 |
7.7 |
8.8 |
8.0 |
9.7 |
9.2 |
8.6 |
9.5 |
9.0 |
在法制化建設方面,外資及港澳臺企業選擇“健全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的比重更高;大型企業及國有企業選擇“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比重相對較高;國有企業、制造業、出口企業、對于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競爭優勢評價較高的企業選擇“鼓勵和推動企業實現產業升級”的比重明顯高于其他類型企業;民營企業、出口企業以及持有企業股份、對于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競爭優勢評價較高、對個人創新和變革能力自我評價較高、對企業家身份認同更高的企業家,選擇“鼓勵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的比重相對較高(見表16-1、表16-2、表16-3)。
表16-3 政府通過哪些方式促進經濟轉型能取得最佳效果(%)
|
變革抵觸 |
創新與變革能力 |
企業家認同 |
||||||
|
高抵觸 |
中抵觸 |
低抵觸 |
高創新 |
中創新 |
低創新 |
高認同 |
中認同 |
低認同 |
鼓勵和推動企業實現產業升級 |
43.3 |
44.5 |
42.6 |
47.3 |
43.4 |
41.3 |
48.9 |
42.0 |
40.3 |
改革和完善財稅體制 |
39.0 |
38.1 |
40.2 |
39.3 |
38.9 |
38.4 |
38.5 |
37.2 |
39.8 |
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
34.7 |
38.1 |
39.5 |
33.8 |
40.2 |
37.1 |
31.7 |
39.7 |
40.8 |
加快壟斷行業改革 |
37.5 |
34.3 |
34.2 |
33.7 |
34.1 |
38.6 |
33.3 |
36.3 |
37.1 |
鼓勵和保護企業家精神 |
37.1 |
30.6 |
31.3 |
38.2 |
32.8 |
28.1 |
29.5 |
31.7 |
37.4 |
構建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微觀基礎 |
26.5 |
28.5 |
30.5 |
28.4 |
30.3 |
27.1 |
33.1 |
27.9 |
24.6 |
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
27.8 |
27.4 |
25.2 |
26.3 |
27.5 |
25.4 |
26.2 |
25.3 |
28.5 |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21.7 |
20.4 |
16.8 |
17.9 |
18.7 |
22.3 |
20.2 |
21.0 |
18.3 |
健全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 |
15.0 |
18.4 |
19.4 |
17.7 |
15.6 |
20.5 |
17.8 |
17.6 |
17.1 |
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 |
8.7 |
10.0 |
8.4 |
8.2 |
9.8 |
9.3 |
8.8 |
11.2 |
7.6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