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減速是主動調控的結果,政策“兩難”是宏調“題中之義”,下一步的關鍵在政策預期的清晰和穩定
進入6月份以來,我國經濟出現減速態勢,一些先行指標連續回落,引發人們對經濟是否會出現“二次探底”的擔憂。但《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發現,我國當前內外部環境都跟2008年有很大差別,減速是主動調控的結果,中國經濟“二次探底”可能性較小。但由于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當前需要防范“滯后性”下滑。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這個判斷源于當前我國在處理保增長、調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三者關系方面存在諸多困難,一系列“兩難”問題給宏觀調控提出了新的挑戰。具體體現為:“保增長”與“調結構”,穩定通脹預期與物價上漲壓力,“控房價”與“保經濟”,加息與引導民間投資,工人加薪與制造業發展,人民幣升值與穩定出口等六大方面存在政策抉擇上的“兩難”。
“兩難”在社會上造成了不同的政策預期,比如,社會輿論討論最多的房地產調控,目前對中央政策的猜測很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指出,這種預期的不穩對政策效果產生一定的消極作用。宏觀政策在經濟轉型的實質進展上不僅要有大的政策框架,也要有清晰的、可以評估的具體轉型的進展。
目前,最需要明確和穩定的政策預期包括四方面內容:保障性住房的具體建設進度要求、城市化推進的主要內容及其進展安排、刺激消費的具體進展和要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具體戰略步驟等,都需要具體的轉型方向。
“當前宏觀調控在執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應防止多重政策疊加下的過猶不及?!庇嘘P專家向本刊記者直言,目前的許多調控政策,分別由不同部門執行,但缺乏統籌下的“各自為戰”和“一事一策”的政策行為,實際上很難發揮清晰而有力的政策效果,“下半年應更多采取‘柔性調控’,應對‘兩難’局面?!?/p>
“兩難”下的減速調整
在受訪專家看來,上述“兩難”問題主要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
其一,我國特殊國情對政策目標提出多方面要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說,由于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經濟轉型對“熨平”經濟周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而言經濟結構轉型必然伴隨一定程度的經濟下滑,中國的目標是在經濟的高增長中實現經濟結構轉型,這是一種“超常規轉型”,一些西方國家通過經濟周期實現的目標,我國正在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來實現。
其二,多目標并行導致經濟政策選擇的復雜性空前增強。余斌認為,當前中國提出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抑制資產泡沫、經濟結構轉型等多項政策目標,實現這些并行目標的具體政策之間存在相互制約甚至相互抵消的作用。比如,當下的房地產政策,控制房價的結果必然不利于保持經濟適度快速增長,但從社會和民生的角度,又必須把房價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其三,外部形勢的“兩難”加劇國內“兩難”。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分析說,當前歐美的經濟也面臨著復蘇和通脹的“兩難”,歐美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傳導到國內,加劇了國內經濟政策選擇上的復雜性。
多位受訪專家都認為,在這種“兩難”局面下,下半年我國經濟減速已成定局。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宏觀室主任梁朋認為,無論是從拉動增長“三駕馬車”的情況看,還是從一些先行指數以及重要行業的情況看,目前我國經濟增速下滑的勢頭基本上是可以確定的,也就是說增長速度下滑是一種趨勢。
制造業下滑將是下半年中國經濟減速最集中的表現。有專家預測,下半年拉動我國內需的兩大“引擎”房地產和汽車業仍將呈下滑態勢。房地產行業的調整將影響到建材、建筑、裝修、家庭耐用品以及機械等行業的景氣度。中汽協的數據顯示,我國汽車銷量從3月份的173.5萬輛下滑到6月份的141.2萬輛。業界認為,對經濟景氣度的擔憂、股市縮水等一系列因素必然影響居民大宗消費,汽車行業下半年景氣度下滑態勢不易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