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就業全面好轉,已恢復至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前的水平。勞動力市場供需兩旺,局部地區崗位空缺數量超過求職人數。有人說,我國勞動力長期供大于求的狀況正在終結,中國正面臨“劉易斯拐點”。該如何看待當前的勞動力市場及就業狀況?記者采訪了人社部有關方面的負責人。
就業:
上半年是嘆號,下半年是問號
1—6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38萬人,完成全年900萬人目標的71%;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大大低于近幾年4.6%的控制指標。全國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數為15723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26萬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表示,就業已恢復至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前的水平。
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二季度對全國105個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統計也印證了這一點。監測城市中,二季度的需求人數、求職人數分別比一季度增加了15.7萬人和41.2萬人,勞動力供需兩旺。更顯著的變化是,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約為1.00,基本平衡,而歷年同期一直是崗位空缺的少、求職的人多。
就業是否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王亞棟分析說,就業上半年表現好于預期,猶如是“嘆號”,而下半年則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能否延續好形勢還是“問號”。
就業主要靠經濟增長來拉動。上半年,我國GDP增速達11.1%,經濟增長快,企業活力足,崗位大量增加。在對人力資源市場的監測中,二季度96.9%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業,其中又以內資企業為主體,企業用人需求共增加14.6萬人。但下半年,據預測,經濟增速會有所放緩,這可能成為影響就業的主要不利因素。從過去的經驗看,經濟放緩,不僅對勞動力的新增需求會縮減,已就業的勞動力也可能面臨失業。
就業雖已恢復至危機沖擊前水平,但國際金融危機尚未結束,給我國實體經濟和就業問題帶來變數。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對就業提出了挑戰,這其中的新興產業會促使就業增長,但不會那么快,而在控制過剩產能、節能減排中淘汰退出的企業帶來的崗位流失則已在發生,經測算涉及20個行業上百萬企業職工的安置。
此外,新增就業中40%屬靈活就業,很不穩定。我國今年屢遭自然災害,從西南旱災到玉樹震災,到現在南方部分地區的洪澇災害,災區面臨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任務艱巨。
從更長一個時間段來看,就業壓力也很大。目前,我國每年需要解決就業的勞動力總量是2400萬左右,預計“十二五”期間還會增加。城鎮化建設的加快也會使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出來。所以,就業還遠不到可以放松的時候。
勞動力:
供不應求的時期遠未到來
部分企業“招工難”的現象從年初一直延續到年中,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二季度的統計也顯示一些城市勞動力供不應求。在就業形勢好轉的前提下,是不是勞動力真的不夠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