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高抑制物價因素都存在
記者:看來,通脹預期是對未來通脹可能性的一種判斷。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未來的通脹壓力?
劉國光:國務院常務會議第一次提出通脹預期管理,并不意味著通脹馬上會來,也不意味著預期要來的通脹會很嚴重。
今后一段時間,有推動物價上升的因素,也有抑制物價上升的因素。前者包括:
——我國經濟在二季度后較快回升,帶動了生產資料價格上漲。
——美元持續貶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揚,可能帶來輸入型通脹壓力。
——貨幣信貸快速增長的滯后效應將在半年后顯現,(即使央行有控制信貸投放的意愿,但一些投資需要后續資金,貨幣信貸在明年仍可能持續擴張)可能推動股市、樓市和物價波動。
——從全球看,中國經濟復蘇最早,可能吸引國際熱錢流入。
——食品價格仍存在不確定性。尤其是生豬存欄下降,“豬周期”可能再現,而食品價格在CPI中的權重又比較大。
后者則包括:
——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即使結束經濟衰退,也不可能回到2008年以前那種依靠過度消費支撐繁榮的狀況,而是會降低消費、提高儲蓄。這樣,外需回升仍將緩慢,會抑制物價上漲。
——國內產能過剩的形勢還在發展。一方面,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的格局短時間內難以改變,可能加劇產能過剩;另一方面,由于收入分配改革有待深化,居民消費需求增長后勁可能不足,導致供大于求的局面不會改變。
——今年農業收成較好,食品供應總體上不會發生大問題。
——最重要的是政策變動因素。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模擬預測,如果國內擴張性政策力度不收縮,2009年全年GDP增速將達8.2%,2010年達9.1%;2010年物價漲幅可控制在3%以下,不會出現通脹,其中第四季度物價漲幅會在3%-5%,屬于輕度通脹。
這就是說,如果實施的宏觀政策力度不變,明年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仍在潛在增長率高限左右,到明年四季度才可能發生輕度通脹。如果未來宏觀政策由寬松逐步收縮轉型,那么情況就會更好。所以,只要宏觀調控得當,就不必擔心通貨膨脹。不要一看物價上升就慌了,大家都去搶東西,那樣只會加劇通脹。
汪同三:其實,分析當前物價回升的原因,就能判斷出未來的通脹壓力。
從國內看,當前物價水平雖有所上升,但是這種上升更多的是恢復性上漲。在經濟企穩回升的時候,各方面經濟數據都在上行,CPI必然也會相應上漲,這是正常的。我們預計明年CPI同比漲幅在3%左右,這對中國經濟來講也是正常的。
另一方面,貨幣信貸投放較多可能也是物價上升的重要原因。按今年的信貸月投放量估算,年內新增信貸可能達到10萬億元。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充足的信貸投放有利于擴內需、保增長。但隨著經濟逐步復蘇,貨幣流通速度加快,如何化解貨幣信貸投放較多給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相信貨幣當局能做出妥善的考慮和安排。
從國際上看,上一輪通脹主要是輸入型通脹。近期,隨著美元不斷走貶,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震蕩上行,但這種輸入型通脹短期內不會到來。因為全球經濟復蘇前景還不明朗,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不會快速上升,商品價格漲幅不會太大。
從這三方面分析,我們預計未來半年到一年內不會發生明顯通貨膨脹,公眾大可不必恐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