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節約大量外匯
長期以來,美、歐等西方國家將油價的不斷攀升歸罪于中國對成品油的補貼制度。這看起來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中國政府為了降低國際高價油對農業等弱勢產業的沖擊,實行了價格管制。此措施本是中國政府的善意,卻不料被國際投機資金鉆了空子,成為其炒作油價的借口。其實,中國自身就是國際高油價的最大受害者。據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原油進口依存度達47%,逼近50%的警戒線。2008年頭5個月,我國進口原油累計花費金額524.1億美元,同比增長84.9%;原油進口均價689.9美元 /噸,同比上漲64.1%。同期,我國進口成品油累計花費金額123億美元,同比增長95.8%;成品油進口均價709.6美元/噸,同比上漲 66.9%。有專家估算,2008全年中國直接和間接進口石油總量將達到4億噸,按前4個月的平均價來計算,將支付共計3230億美元。僅由于石油漲價,中國就要多付出1272億美元,相當于2007年GDP增量部分的3成還多。
油價調整之后,中國每年在石油進口上節約的外匯將是相當可觀的。一方面,中國的石油需求將會大大降低。能源專家韓學功認為,如果我國的成品油價格真正與國際接軌,每年我國的原油進口量至少將減少2000-3000萬噸。“這相當于每年減少2億桶原油進口量,即每天減少進口50萬桶以上。” 另一方面,國際炒家失去了投機的借口,國際油價自然會大幅下降。事實上,中國調整成品油價格以來,國際油價經過短暫沖高后持續下滑,已由最高的150美元左右下跌到目前的90美元左右。
3、促進陽光財政
出于穩定國內物價和減少對農業等行業影響的考慮,中國依靠政府補貼來維持大大低于國際水平的油價。我們認為,中國政府制定該政策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不過是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偏差。首先,為了彌補石油公司的虧損,中國政府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財政補貼。對此,有人認為極不合理。按國際慣例,當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可能出現虧損時,該公司可以通過降低員工待遇、裁員等渡過難關。而根據中石油今年3月23日發布的年報,2007年該公司雇員酬金成本增長中,薪酬增加37.52億元,增長15.3%,其他人工費用增加77.03億元,增幅52.68%。而現金流量表及其附注表明公司2007年支付給職工的現金為504.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3.85%。“以此計算,平均每位員工的年收入為97996.34元,員工福利可見一斑。”其次,如果說補貼是為了減少對農業等的影響,那么我們完全可以直接補貼農業。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農、林、牧、漁、水利全行業消費的能源總量僅占國內能源消費總量的3.4%,而石油消費占比為更低的3.16%。如此,用將近97%的石油消費限價虧損去維持3%的石油消費成本,是否有點得不償失?再次,在高通脹時期政府發放補貼是天經地義的,而所謂政府補貼,實際上就是用富人的錢補貼窮人。但現在的石油補貼恰好相反,是用原本應該補貼窮人的錢來補貼富人。根據國際經驗,70%的石油被用于燃料,其中絕大部分被用于車用燃料。由此可見,維持成品油的低價,不但有違公平原則,也有違公共財政的性質。我們認為,合理的做法是,分步放開油價,將有限的財政補貼發到真正需要者的手中。只有這樣,才能讓財政的陽光普照大地。
4、實現節能目標
毋庸諱言,與日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能源利用率極其低下。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能源消費強度約為美國的3倍,日本的7倍;在我國,每公斤標準煤創造的GDP僅為0.36美元,而日本為5.58美元。為此,中國政府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標。
然而遺憾的是,中國的油價管制政策與上述目標是背道而馳的。低油價很難真實反映資源的稀缺狀況,在其他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價格管使得能源相對便宜,替代效應就會鼓勵消費者增加能源消費。由于油價居高不下,很多美國人改變了開車的習慣,而改乘公交車或電動車,2007年最耗油、最污染的SUV在美國銷量下降了22%。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乘用車中節約能源的小排量車所占比例很小,而高耗油的大排量車卻大受歡迎。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08年頭5個月,國產SUV銷量同比增長了39.72%,進口SUV更是增勢迅猛。
可以想見,調高成品油價格之后,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消費者的節約意識,從而有效降低我國的石油消費。此外,這次價格(包括電價)調整,有利于向市場傳遞正確的價格信號,高能耗的行業盈利將受到加速擠壓,從而會減緩各地投資高耗能,高耗自然資源的產業發展沖動,并最終將有利于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5、有效緩解油荒
近年來,全國各地不斷出現所謂的“油荒”。為此,國家發改委于2007年11月初,將國內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價格每噸各提高500元,有效緩解了當時的“油荒”局面。此后,國際油價持續飆升,而國內油價仍然紋絲未動,由此國內“油荒”再次出現。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油荒”范圍更廣、程度更嚴重,而且人為因素更為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國內外石油價格倒掛及由此引起的國內成品油市場的“批零倒掛”所致。具體來說,第一,供給減少。由于國內石油價格不能根據國際油價變動做出相應調整,使得中國石油企業出現虧損,而且煉油越多虧損越大,這必然導致它們本能地減少煉油產量,不少民營煉油企業更是紛紛停產,由此必然造成供應的下降。第二,出口增多。作為市場化的企業,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實現最大化的利潤。如果說減少國內供給是為了降低虧損,那么加大出口自然是為了增加利潤。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原油237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三成。第三,囤油惜售。由于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差距懸殊,市場對國家上調成品油價格一直抱有預期。而且隨著國際油價的不斷飆升,這種預期也日益高漲。于是,全國各地出現了非常普遍的囤油現象。據悉,在今年年初,兩大集團開始不斷在沿海租用商業油庫,以放置進口的成品油及增加的成品油儲存。更有甚者,部分企業手握大量的資源按兵不動,就等國家調價一聲令下,從中牟取巨額的不義之財。
油價調整之后,就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消除上述價格雙倒掛現象,從而使得以上三種行為大大減少,這有利于緩解我國成品油供應緊張的狀況。
6、留住經濟成果
前面已經講到,中國政府對石油企業進行了大量的財政補貼,不單遠遠無法彌補它們生產成品油的虧損,還被國民指責為用窮人的錢去補貼富人,有悖于公平財政原則。殊不知,更為可怕的是,對成品油實行補貼,其實是中國在補貼全世界!而前者不過是財富在國內的轉移而已。據有關媒體報道,由于我國對成品油實行價格管制,使國內成為全球成品油市場的一個價格“洼地”,許多從事國際運輸的企業為降低成本,紛紛采取讓船舶、飛機到我國后多加油的措施。更有一種詼諧的說法是,中東產油大國的運輸工具在運送原油到中國后,也會盡可能地將燃油加滿再離開。此外,由于內地的油價便宜,香港地區的許多車輛選擇在深圳加油。根據香港官方數據,深港每日往返的貨車數量在2005年即達2.7萬輛。如果這些貨車“全都選擇在深圳加油”,那么,他們享受到的“福利”就高達數十億元。
由此可見,我國對油企的補貼已變成中國對全球消費者的價格補貼,本質上,這種補貼形成了大規模國民財富的轉移和流失。中國調高成品油價格,不僅能夠推低國際油價,降低自身進口石油的成本,更主要的是,可以減少政府的財政補貼,從而避免中國經濟成果白白地拱手送人。按照上面的說法,如果國際油價下降50美元,即回到年初的90美元左右,那么中國一年就能節省近1000億美元支出或利益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