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08年8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的通過,意味著提了10多年的“長三角一體化”正式上升到了國家層面。
新舊“分居生活”的兩種心情
我們在前面敘述了許多“分居”狀態下的婚姻生活。可以說,這幾對夫婦都是出于個體發展的某種原因,“主動”地選擇了分開兩地生活。他們隨時有能力結束這樣的生活,只是目前的形態,更有利于他們最充分地利用社會提供的資源。總的來說,他們是享受目前狀態的。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計劃經濟時代的“夫妻分居”。
“那個時候,找了個外地丈夫或者妻子,是一件很麻煩的事。”退休教師沈阿姨說,上世紀70年代,還有戶籍制度,人口流動非常困難,沒有本地戶口的,就無法在當地就業,也沒有糧票、布票,孩子不能上學,總之是寸步難行,夫婦兩個如果想要調到一地,真是比登天還難,哪里像現在的人,想上哪里去工作就能成行,只要自己有本事有這個心思,沒人會攔著你。
對此,沈阿姨是有切膚之痛的,這個痛就來自沈阿姨的弟弟。沈阿姨的弟弟當年是上海醫科大學的高材生,畢業后分配在杭州某醫院工作。“本來都蠻好,問題就出在經人介紹后,他和一個上海女孩談戀愛結婚了。”
沈阿姨說,結婚后夫妻一直分居兩地,家里人想了很多辦法想進上海,都沒能成功,當時人員的流動卡得很嚴。而且,當時去上海也遠遠沒有像現在這樣方便,火車班次很少,時間也長,當時也沒有現在所謂的“快客”,到了80年代才有長途汽車,從杭州到上海要6個多小時。交通不方便,那時候也沒有雙休日,一周休息一天,也沒有那么多休假,要請假也很不容易,沈醫生回上海家的機會不多,時間一長,夫婦兩個就有了隔閡和誤會。
最后,為了挽救婚姻,沈醫生決定放棄在杭州的事業,寧愿屈就到上海某個街道醫院工作,但是戶口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沒有戶口,他無法進入大醫院,就那么耗了幾年,而最后,他的婚姻還是沒能挽救回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