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主要任務
綜合考慮我國食糖產需關系和戰略地位,今后我國糖業產業的任務是:穩步提升甘蔗生產能力,保證國家食糖基本自給,確保食糖安全;提高產業科技支撐能力,挖掘生產潛力,提高我國糖業國際競爭力;推動蔗糖業產業化進程,促進種蔗農民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確保甘蔗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各地根據優勢區域布局的原則,確保優勢區域內甘蔗生產面積穩中有升,非優勢區域面積逐步減少,通過優勢區域帶動全國甘蔗面積穩定在2400萬畝左右;進一步提高品種科技含量,擴大甘蔗良種補貼范圍,加大補貼力度,優化品種配置,提高單產和蔗糖分,延長收獲期,提高品種對產量的貢獻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發展節水灌溉技術,使蔗田平均灌溉率達到30%以上,水資源平均利用率達70%以上,切實提高蔗田生產能力;在優勢區 域內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培肥地力,提高蔗田生產潛力。
(二)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受資源條件制約,我國甘蔗生產只能立足于穩定生產面積,加快科技創新、依靠科技進步,構建甘蔗產業科技支撐體系,充分挖掘我國傳統的精細農業生產潛力,切實提高甘蔗單產和蔗糖分,確保甘蔗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通過品種引進和自主研發,加快甘蔗良種創新和繁育體系建設,選育高產高 糖、抗逆性強的品種,根據區域內甘蔗加工能力布局,合理配置品種資源;加快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和推廣力度,提高良種良法配套比例,提高先進栽培技術對甘蔗增產的作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重點加強節水灌溉、合理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技術和甘蔗耕作、收獲機械的應用研究,提高科技對產業節本增效的貢獻。
(三)推進甘蔗產業化發展進程。受基礎生產條件和資本投入的制約,我國甘蔗產業適合國外大規模集約化的生產模式,要結合我國農業精耕細作的傳統走中國特色的產業化發展路子。深入研究不同地區訂單農業、公司+基地+農戶等小范圍集約化生產的具體形式,加大推廣力度,提高規模化生產水平;加強對蔗農合作經濟組 織在信息服務、良種應用、農技推廣、農民培訓、農機服務、病蟲害防治等社會功能的引導,加大對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力度;推廣保護價收購、糖蔗價格聯動、二次分配等甘蔗收購政策,確保甘蔗價格平穩,種蔗農民收入持續增加,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六、建設重點
根據我國甘蔗產業發展任務,對三大優勢區域的59個縣,按照“整體規劃、重點突出、逐步推進”的原則,加大項目資金投入,重點加強蔗田基礎設施建設、甘蔗良種科研和繁育體系建設、甘蔗產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甘蔗產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高我國甘蔗綜合生產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以提高有效灌溉率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是甘蔗生產穩定發展的前提。當前,在我國主要蔗區,灌溉設施不足、有效灌溉率低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甘蔗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在桂中南蔗區和滇西南蔗區,基本上靠天吃飯,抗災能力弱,嚴重影響了生產能力。
1、建設目標。通過多種途徑,整合國家糖料基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節水農業等項目以及地方政府、企業投資,進行土地規模化、標準化整治,加強路渠、涵管、排灌設施等田間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改善生產條件,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抗風險能力。到2015年,優勢區域累計建設600萬畝標準化蔗 園,有效灌溉率達到30%以上,水資源平均利用率達50%以上。其中:桂中南蔗區建設標準化蔗田300萬畝,平地蔗田有效灌溉率5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70%,山地蔗田有效灌溉率3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60%以上;滇西南蔗區建設標準化蔗田120萬畝,有效灌溉率4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50%以上; 粵西瓊北蔗區建設標準化蔗田180萬畝,其中粵西蔗區140萬畝,有效灌溉率8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70%以上,部分條件適宜地區重點推廣移動式噴灌、滴灌等技術;瓊北蔗區建設標準化蔗田40萬畝,有效灌溉率5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60%。
2、建設內容。桂中南蔗區:針對本區域雨熱同季、山地蔗區面積大的特點,以塘壩、溝渠建設為重點,結合推廣小型噴淋機械,建設排灌并重的蔗田灌溉體系。在平地蔗區,結合土地平整、田間道路建設,為中小型機械化收獲打下基礎;滇西南蔗區:針對本區域山地蔗區為主,道路條件差、氣候復雜、糖分積累后期雨水缺乏的特點,以蔗田道路、堰塘、溝渠建設為重點,提高通行、蓄水、保水能力;粵西瓊北蔗區:針對本蔗區以平原為主,光熱充足、雨量豐沛、臺風等惡劣天氣較多的特點,重點以發展噴灌、滴灌為主,加大排水溝渠建設力度,做到旱能灌、澇能排。同時結合田間道路整治,為大規模機械化收獲做好準備。瓊北蔗區經濟基礎薄 弱,重點建設道路、井渠、機電設施,達到每100畝一眼深井的標準,形成保灌為主、灌排結合的蔗田灌溉體系。
(二)以品種科學配置為重點的良種創新和繁育體系建設。良種是提高甘蔗綜合生產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每一次品種的更新都把我國甘蔗生產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長期以來,我國甘蔗品種都是以引進開發為主,制種企業規模小、條件差,蔗種質量難以保證,主栽品種以新臺糖系列為主,收獲期集中、品種退化、病蟲害發生嚴重,制約了產業可持續發展。
1、建設目標。進一步挖掘甘蔗遺傳多樣性,選育推廣高產高糖多抗糖能兼用甘蔗新品種,儲備10-20個優良品種,重點推廣品種5個左右。桂中南蔗區以選育抗旱、耐瘠品種為主,滇西南以選育抗旱、適應復雜氣候的品種為主,粵西瓊北以培養高糖、抗病蟲品種為主;建設標準化良種繁育基地5萬畝,年產甘蔗良種40萬噸,周期性地更新早、中、晚工藝成熟系列品種,實現多系布局,保障蔗區生產安全,并滿足延長加工期的產業需求。到2015年,優勢區域內自主創新良種覆 蓋面積從現在20%提高到40%以上,健康種苗普及率50%以上,高糖加工期達160天以上。
2、建設內容。在完善國家甘蔗改良中心和桂、滇分中心建設基礎上,加快啟動廣東甘蔗改良分中心建設,提高自主研發和科研創新能力;結合我部已經建成的良種繁育基地,選擇實力強、信譽好的大中型育種企業,建設50個每個1000畝的良種繁育基地,每年滿足80萬畝蔗田品種更新的需要。其中桂中南蔗區25個,滇西南蔗區15個,粵西蔗區6個,瓊北蔗區4個,初步形成完善的良種繁育體系。
(三)以先進甘蔗生產技術示范推廣為重點的現代甘蔗產業園建設。先進的生產技術是甘蔗生產能力持續提高的必要條件,我國蔗農長期以來形成了重品種、輕管理的栽培習慣,加大先進生產技術的示范推廣力度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產業基本增效的有效手段。
1、建設目標。到2015年,通過示范園區帶動,優勢區域內實現機械化田間管理的面積占30%以上,機械化收獲技術通過試點在部分地區逐步應用,桂中南、滇西南蔗區機械化收獲面積比例占10%左右,粵西瓊北蔗區30%以上,健康種苗普及率50%以上,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15%以下,科學施肥面積占60%以 上。
2、建設內容。通過整合糖料基地項目、農業產業化項目、農業標準化實施示范項目,在中央和地方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協調指導下,建設40個規模5000畝以上的示范園區,其中桂中南蔗區20個、滇西南蔗區10個、粵西瓊北蔗區10個,配套建設健康種苗繁育設施、生物防治設施、節水灌溉系統,配套全程機械化裝備等,滿足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重點推廣示范機械化生產技術、腋芽脫毒健康種苗繁育技術、害蟲生物防治技術、節水灌溉技術和合理施肥技術等五項環境友好型成套技術,提高甘蔗生產的科技水平。
(四)以發展訂單農業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為重點的產業化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訂單農業已成為今后農業發展的方向,同時,合作經濟組織在調動、整合農業農村資源、溝通小農戶與大市場方面的作用也逐漸顯現出來。
1、建設目標。到2015年,優勢區域全面推行訂單農業,60%以上蔗區推行保護價收購,80%以上的蔗區鄉村成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合作組織在市場信息、農民培訓、甘蔗銷售、農技服務等方面全面發揮出來。
2、建設內容。加大政策、資金投入力度,對在蔗區內全面推行訂單農業的制糖企業給予降低稅費、補貼貸款利息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降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設立門檻;允許合作組織申請國家項目,享受農機購置等補貼政策;采取補貼基本費用或實物(如電腦、科技資料等)扶持合作經濟組織的運行;國家對農村、農民的優惠政策(如陽光工程、科技入戶等)優先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