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北京奧運會媒體村正式開放,迎接全球記者,標志著奧運會“新聞大戰”的啟幕,來華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1600名注冊記者、5000多名非注冊記者以及無數駐扎在世界各地的報紙、電視、廣播、網站媒體人都將參與到這場由北京奧運會引發的媒體大戰中。
顯然,北京奧運會是這場超級媒體大戰的“導火索”。中國的魅力不僅在于5000年燦爛的歷史、文化,還在于改革開放30年來的迅猛發展使之登上國際舞臺成為令人矚目的政治、經濟大國,因此全球大量時政和經濟記者云集北京奧運會成為歷屆奧運會不多見的場景。
“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行,可以看做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后接受的一次‘成人禮’。”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執行會長、北京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劍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在陳劍看來,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就是世界對中國的巨大進步高度認同的里程碑式標志之一。
奧運場館展示創新中國
“鳥巢”“水立方”等奧運場館的落成,引起了世界的驚嘆,它們足以代表當今世界建筑的一流水準。而在幾年前,無論從施工技術還是設計理念來看,這樣的建筑都還是難以想象的。
7月27日,在“北京奧運工程中的自主創新”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建設委員會委員、新聞發言人張農科介紹,奧運工程建設中的自主創新,突出表現為“四個新”:施工技術新、施工工法新、標準新和材料新。
而奧運工程在方案征集過程中,國外設計師參與非常多,采用的方案里國外的因素上有一些,但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建筑的主創意,外國設計師占主要的寥寥無幾。
人們最為關注的鳥巢,最初的建筑創意方面,是瑞士的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公司做的創意。而緊鄰國家體育場鳥巢的“水立方”,它的“方”的創意來自于中國設計師。
綠色奧運彰顯人文中國
上世紀90年代,“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主導著中國經濟,并讓我們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而今,我國著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并提出了“綠色奧運”的理念。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我們過去一直提的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現在,這一提法改變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改變,反映出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們黨和國家對發展有了更為成熟的認識和更加科學的表述。其根本內涵,就是立足于以人為本、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促使發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質財富向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轉變。
奧運經濟見證發展中國
近年來,與奧運有關的第三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形成了以金融保險、商務服務、現代流通、信息傳輸、房地產、旅游會展和文化體育等為主導產業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到2007年底,北京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2002年的61.3%提高到72.1%。
“這一切,是舉辦一屆高水平、有特色奧運會的堅實基礎,更是我國經濟社會取得全面進步的突出體現。”陳劍說。
國際奧運考驗開放中國
從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疫情,到今年的南方雪災、汶川大地震,中國經受了多次嚴峻考驗,而舉辦北京奧運會又是一場完全不同的考驗,因為這次“現場評委”更多,規則更嚴格,參照系更加國際化。
奧運會是人類目前規模最大、元素最復雜的集體活動之一,要成功舉辦,必須具備極高的社會管理水平,而奧林匹克理念就是最好的檢驗尺度。
比如“寬容”精神。任何一屆奧運會都不會只有美好的贊揚,必然會出現尖銳的批評之聲、反對之聲。中國兌現奧運申辦承諾,以開放的姿態應對全球采訪奧運會記者,不僅按照奧運會慣例給外國記者來華采訪攜帶采訪設備入境和簡化簽證程序提供便利,而且修改完善了外國記者在華采訪規定。除此之外,還在北京專門開辟了三個游行示威區域。
“這些東西是無形的,卻比對物質實力的檢驗要求更高,它們要求更高的文明素質和社會成熟度。”陳劍說,奧運會對我國經濟的直接影響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它將激發我們產生新的發展智慧。可以預期,多年以后再回頭來看,中國的新的變化和進步將有相當部分源自北京奧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