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盤點國家糧食供需"家底"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7 月 22 日 |
|
糧食儲備體系仍需改進
目前,我國糧食儲備基本上分為三大體系,一是中央儲備,二是地方儲備,三是農戶儲糧。近幾年,中央儲備得到了加強,并且成為國家糧食宏觀調控的主要力量。
包克辛認為,中央儲備需要完善的主要是進一步擴大調控能力。目前,中儲糧的原糧儲備比較充足,但糧食的調控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想更好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只抓一個環節的調控往往效果不好。中儲糧應該立足儲備,在“兩個確保”即確保中央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確保在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的基礎上,向生產和加工流通環節延伸,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糧食全過程的調控。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我國糧食地方儲備偏弱,需要加強。中央儲備目前比較充足,但由于受運輸、輪換計劃等影響,對區域性供應緊張,有時難以發揮作用。而地方儲備可實現就近投放,便于操作,不必舍近求遠。完善地方儲備必須加強扶持,由于糧食主產區大多財力薄弱,中央和省級財政可對地(市)縣儲備給予管理費用和銀行利息的補貼,還可考慮啟用地方糧食風險基金補貼儲備。另外,地方儲備也應調整儲備品種,特別是市縣一級的儲備和大中城市的儲備,更需要以大米、面粉、小包裝植物油等成品糧為主。
目前,分散的農戶儲糧仍是我國糧食儲備的主體,“藏糧于民”可以為糧食安全起到蓄水池作用。但令人擔憂的是,農戶儲糧條件差,損失浪費巨大。據國家糧食局副局長郄建偉介紹,由于農戶儲糧裝具簡陋、儲糧技術水平低,農戶儲糧損失大,平均損失為5%~8%。全國每年因此損失糧食110億~175億公斤,經濟損失近200億元。
盡快改善農戶儲糧條件,增加“無形糧田”,對解決糧食安全意義重大。按照目前農戶儲糧的損失水平,如果能夠幫助農戶改善儲糧條件,全國每年可減少糧食損失50多億公斤,相當于增加1200多萬畝高標準糧田。我國目前已開始這方面的試點,但力度和規模應該進一步加強。
糧食宏觀和應急調控能力仍需加強
曾麗瑛說,在今年南方抗擊雨雪災害的過程中,糧油應急加工和供應網點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和不足。如儲備糧主要集中在地市一級大庫里,邊遠及交通不便地區缺乏應急糧源,災害發生后部分山區和偏遠縣市出現糧油供應緊張狀況。
因此應進一步完善糧油應急預案,加強糧油市場監測。要調整充實糧油應急加工和供應網點,特別要在災害發生頻繁地區、山區、庫區和缺糧地區增設必要的網點。此外,大中城市及缺糧地區,地方儲備中必須有一定數量的成品糧油應急儲備,應繼續加強對糧食價格及市場動態的實時監測和預警,隨時掌握糧油收購與庫存、加工與供應及市場價格等情況。
鄭州國家糧食交易中心副總經理邱清龍認為,應繼續發揮糧食批發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根據宏觀調控需要和市場價格情況,適當控制國家臨時存儲糧和中央儲備糧的銷售節奏,既要保證市場糧食供應不斷檔、不脫銷,又要堅持順價銷售的原則,防止打壓市場價格。國家糧食局有關專家認為,當前應進一步發揮儲備糧的吞吐調節作用,為國家宏觀調控和穩定市場糧價服務,保持收購價格的基本穩定。既要避免在新糧上市時輪入過于集中,抬價搶購糧源,又要避免在新糧上市期間集中大規模輪出打壓市場糧價。
專家認為,為確實有效保證糧食調控政策實施,應著重打通制約糧食運輸的流通瓶頸。當前我國基本形成了“北糧南運”格局,東北地區糧食運輸商品量大、運輸季節性強、運輸方向集中,由于地處鐵路末端,運出的物資多,運入的物資少,且在一、四季度時糧食運輸與其他品類“爭嘴”現象嚴重,糧食鐵路運輸能力與糧食外運需求差距較大。國家應對包括東北地區在內的糧食主產區在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糧食加工轉化方面給予特殊支持,加大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倉儲設施維修改造和物流體系建設等方面的投資力度,提升糧食收儲、烘干、加工、發運等設施條件,更好地適應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需要。此外,還應加快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物流節點和流出通道建設,降低糧食流通成本,提高糧食流通運轉效率,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王春雨 董振國 |
來源: 瞭望新聞周刊 |
|
相關文章: |
|
圖片新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