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等“后來”石油消費國的需求預計將持續高增長。當高需求預期轉變為稀缺預期,加上投機推動,就促成了這一輪油價的持續上漲
林伯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還是供求決定價格
到2010年,亞洲日進口石油將達到2000萬桶,將是美國目前的兩倍
2008年6月6日,紐約商品交易所7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每桶上漲10.8美元,收于每桶138.5美元,創歷史最高單日漲幅。高油價影響消費國的經濟和社會穩定,更給石油資源匱乏的發展中國家帶來沉重負擔。
影響短期油價的因素很多,如美元持續走軟、投資者投機、地緣政治緊張。但是,真正導致油價上升和高居不下的是石油的高需求增長和增長預期。
這是基于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判斷,尤其是對中國和印度等“后來”石油消費國的需求持續高增長預期。這種高需求預期就是,如果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石油需求仍將繼續強勁,增長量會很大。因為,“后來”的石油消費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口多、人均消費量非常低、石油消費現在還剛剛開始、需求處于上升期,等等。
有人預測,到2010年,亞洲日進口石油將達到2000萬桶,將是美國目前的兩倍。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的,這種高需求預期很自然地轉為中長期石油稀缺預期。當高需求預期轉變為稀缺預期,加上投機推動,就促成了這一輪油價的持續上漲。
面對瘋狂上漲的油價,有種種的猜想和指責。比較簡單的看法是美元貶值。可是,原油期貨從2004年底每桶44美元到2008年6月每桶138美元,上漲三倍多,美元貶值才多少?與石油每桶44美元的時期相比,目前的地緣政治形勢未見明顯惡化,顯然解釋不了油價如此大幅度的增長。更有人認為是金融戰爭、國際陰謀等等,這都只是猜測。人們普遍地將上漲原因歸結為投機。但是,投機是雙向的,可以做多和做空,都必須有做多和做空的根據。
實際上,石油價格上漲還是供求導致。目前石油供需情況是:需求大幅度增長,特別是來自中、印等發展中國家;供給方則看著石油需求增長潛力、石油儲備和石油替代,一方面是不著急賣,認為未來還能漲;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已經賺到了足夠的錢而不急著賣。至少歐佩克就認為市場上原油供應充足,沒有必要增加產量。
對于不可再生資源,如果沒有有效的替代,當總需求量大到足以導致稀缺預期時,推動需求快速增長的不是供給,而是價格。那么,當供需偏緊,一旦風吹草動,地緣政治、美元貶值等任何因素,都會引爆油價,而油價的加速上漲,就是投機的威力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應八國集團(G8)財長會議要求,將與國際能源署(IEA)合作,調查油價高漲背后可能存在的投機行為。美國國會議員們也一直在向監管部門施加壓力,要求他們打擊市場操縱行為。跟以往危機出現一樣,這是一個形象秀,只是為了表示他們在做事情。因為對于追求利潤的金融行為,調查結果可能很難說明什么問題。
美國國會跨黨派議員正在尋求通過一個法案,以允許美國司法部介入對歐佩克的反壟斷調查,這充其量不過是給歐佩克“加把火”,得到一些暫時的好處。
另外,美國監管者擔心擁有原油儲備倉庫的人是否會利用他們掌握的情況投資石油期貨市場,針對儲油量水平發布誤導信息,在石油供應方面給市場造成錯誤印象,然后從中謀利,這就超過了正常投機的范圍,需要打擊,但難度是很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