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金公司)在香港發布研究報告。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師哈繼銘在報告中指出,中國應從自身利益出發,將成品油價格提高50%,以使國內煉油毛利與國際水準一致。這將在諸多方面有利于中國經濟,包括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長期通脹預期的下降。
就在本月3日,中金公司當時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就建議中國應借鑒新興市場國家,取消對成品油的補貼。當時中金認為,目前中國成品油價遠低于國際水準50%以上,國家對于油價的隱性補貼在2007年已逾2200億元(占GDP達0.9%)。中金認為“補油不如補糧”,政府應取消對成品油的補貼,理順能源價格以降低能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本次中金發布的報告更具體地建議中國政府對于成品油價格改革的明確數字目標,并且進一步分析了中國油價改革和國際經濟之間的關系。國際油價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的能源價格政策,因為中國已占全球新增石油消費的40%,中國若不進行能源價格改革,中國經濟將持續過熱,2009年通脹率將上升至8.7%。若2008年中期中國將成品油價格提高50%,則中國2009年通脹率能夠降低至7.3%,且其他經濟體的通脹也將放緩。
世界經濟新一輪通脹
中金公司在此次發布的報告中提出目前世界經濟在經歷新一輪的通貨膨脹,并分析這一輪通貨膨脹與1970年代的通脹相比,既有明顯相似點,也有不同之處。
報告稱,本輪通脹中,非歐佩克產油國剩余產能的不足降低了全球石油產能對油價上漲的反應能力。高度能源密集型的新興市場經濟快速增長,在新增大宗商品需求中所占的份額顯著擴大。由于歐元作為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崛起,而歐洲中央銀行對通脹采取強硬應對措施,美元的疲軟將持續更長的時間。
與1970 年代不同的是,持續的油價和食品價格上漲將使最弱的新興市場經濟率先崩潰:1970年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通脹均遠高于當前水準。1970年代后期隨著美國大幅加息,油價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下滑,并導致了1980 年代早期嚴重的經濟衰退。與此相比,當前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通脹已上升到明顯無法持續的水準,而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通脹近期才有所抬頭。
該報告指出,終結當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因素,更有可能是某些新興市場經濟在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急劇的政策與經濟增長的調整,而某些主要發達經濟體有可能采取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將加速這一過程。
油價補貼長期難以維持
中金公司在報告中指出,目前國內成品油價格已低于某些石油出口國水準。作為能源進口大國,這一能源價格政策有損中國自身利益。中國應將成品油價格提高50%,以使國內煉油毛利與國際水準一致。
關于中國成品油改革的時間表,在本月16日舉行的五國能源部長會議時,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表示,暫緩成品油價格改革有利于穩定社會經濟。中金公司的報告中也充分注意到政府相關負責人的表態,中金公司報告中表示,短期內中國可能仍將繼續控制國內能源價格,因為控制成本尚在可承受范圍之內,且中國政府擔心能源價格改革導致的短期通脹將對奧運前的社會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不過,中金公司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能源價格改革的拖延將增加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但中國不會是第一個倒下的國家。若2009年底油價達到每桶200美元的水準,中國油價補貼與GDP之比將達26.3%,高于國企利潤與財政結余之和,這將嚴重削弱中國財政狀況,并可能導致煉油公司破產。所以油價補貼長期難以維持,而且那時被迫提高油價將被視為中國經濟弱點的暴露。當然,那時其他許多國家的通脹水準和財政赤字將遠高于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