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中國宏觀經濟的總量與結構分析
一、2008年中國GDP增長大幅回落,在總需求和總供給增速同時下降的過程中,產出缺口的快速逆轉標志著中國宏觀經濟開始步入周期的下行區間。三大產業的增長速度和三大需求的增長速度同時回落說明了中國宏觀經濟調整依然具有十分明顯的順周期效應,未來宏觀經濟存在加速回落的風險。
利用AK生產法和四種濾波方法測算出來的GDP缺口表明,2008年是實際GDP向潛在GDP快速回歸的年份,也是中國周期變動的年份。2003-2007年間中國實際GDP年度增長速度均超過其自然增長率并且逐年加速,必然通過滯后效應大幅度提升2008年中國潛在國民收入水平。即使在2008年中國實際GDP增長10.4%而超過其自然增長率的預測條件下,中國國民收入相對缺口也將從2007年的正值逆轉為2008年的負值而指示蕭條經濟景氣
從產業結構來看,2008年三大產業GDP出現整體同步回落的趨勢。第一產業全年增長速度預計達到3.5%,較2007年、2006年分別回落了0.2和1.5個百分點,低于2003-2007年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全年增長速度預計依然要低于2007年1.6個百分點,低于2003-2007年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長速度較2007年回落2個百分點,僅為10.6%。
值得注意的是,宏觀經濟下滑不僅在三大產業中存在一定的聯動性,而且在同時下滑的過程中,宏觀的產業結構并不是得到優化,反而進一步惡化,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將提高0.04百分點,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要下降0.03和0.01個百分點。
在三大產業增速同時回落的同時,有效需求的三大組成部分也出現同步增長速度回落的態勢,其核心原因就在于在外需下滑的引領下,在“投資-出口”聯動機制和“通貨膨脹-實際收入”聯動機制的作用下,實際投資和實際消費的增速順勢進行回落。這充分表明,以往各個周期中所存在的宏觀經濟順周期調整效應依然存在,這預示著本輪經濟下調可能延續以往周期中所存在的“短期小幅回落引領中期加速性衰退”。
二、在世界經濟周期與本國政策調整的雙重作用下,凈出口的大幅度回落將引領中國宏觀經濟的下滑,而國際資本的異常流動將增加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難度和不確定性,在內部結構剛性嚴重存在的情況下,外需的過度調整將引發宏觀經濟總量收縮和結構進一步惡化的問題。
2008年中國進出口變動情況基本延續2007年10月以來的態勢,進口增長速度高于出口增速(除2008年3月),這導致凈出口總額同比增長速度下滑。預計2008年貿易順差為2588億美元,比2007年下降了34億美元。正是外需大幅度的下滑引領了中國宏觀經濟的下滑,并成為中國宏觀經濟大幅度下滑的首要原因。考慮到匯率變動的因素,2008年凈出口增長的下滑將直接導致中國經濟增長下滑0.83百分點,占中國經濟下滑的56%,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如果考慮出口增速下滑帶來的投資增速下滑的因素,那么出口下滑可以說明2008年經濟下滑的90%左右。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外需可能存在進一步惡化的可能。一是在各種表象因素和深層次力量的作用下,世界經濟的持續下滑將使中國出口增速加速下降;二是匯率-貿易傳遞機制的3種特性——“滯后性”、“累積性”與“閥值效應”決定了中國人民幣進一步加速升值將導致出口增速加速性回落,人民幣升值速度存在加速過度的問題;三是內部需求的剛性和國內貿易政策的順周期性調整將導致進口增速進一步擴大。
這些因素決定了未來中國外需調整的過度和存在持續惡化的可能性,而這在在中國內部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具有剛性的前提下,可能對中國宏觀經濟帶來不利的沖擊。
三、在部分部門利潤水平依然較高、災難的需求創造效應較為明顯以及房地產市場的反向調整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國名義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依然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但實際增速下降明顯。未來固定資產投資價格的持續高漲以及上述各種因素的短期性卻意味著中國固定投資可能在2009年進入加速下滑區間。
從數據可以看到,2008年固定投資名義增速與2007年基本持平,但由于固定資產投資價格的高漲,2008年的實際投資增速卻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全年較2007和2006年分別下滑4.8和3.4個百分點。這是僅次于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回落的第二大因素。2008年中國的投資出現下滑以及未來可能出現進一步下滑的原因在于:
第一、利潤增長率的下滑決定了實際投資增速的下滑。2008年1-2月的工業利潤增長率為16.5%,中國企業利潤的確進入了下滑區間。2008年是中國告別“高利潤時代”的拐點。這決定投資也將面臨下滑的壓力。
第二、固定投資價格、原材料價格以及動力價格大幅度上升提高了固定資產投資的成本,從而制約了實際投資的增長。
第三、在“出口-投資聯動機制”的作用下,出口增速的大幅度回落將導致投資的回落。
第四、由于價格形成機制的問題,在利潤大幅下滑的重挫下,“煤、電、油、運”等傳統瓶頸產業的供給約束將重新凸現。
第五、信貸的進一步收縮也將引起投資的進一步收縮。
第六、房地產投資的反向調整可能是影響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核心因素和中國宏觀經濟下滑的焦點。2008年上半年房地產出現開發投資提速,而銷售面積大幅下滑、部分房價出現回落的局面。這集中反映了以下幾個方面的信息:1)房地產商捂地牟利模式被資金連過緊打破;2)房地產在需求下滑情況下供給大幅度增長,預示房地產價格將面臨整體下滑的可能,房地產企業的投資收益將進一步下滑,紫金鏈將進一步收緊;3)房地產市場將出現大整合。而這些變化則預示著2008年下半年以及2009年可能迎來房地產投資和價格雙雙下滑的局面。
第七、雪災和震災通過“需求創造效應”相當程度上抵消了中國固定投資下滑的趨勢,但這種效應所具有的短期性和加速衰減性等特點決定了2009年的固定投資可能面臨加速下滑的危險。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2008年名義固定投資速度維持的格局將在2009年被打破,利潤的下降、投資成本的提高、房地產市場的反向調整、出口的進一步下滑、瓶頸產業的出現以及災后重建效應的遞減,2009年中國固定投資可能面臨名義增速和實際增速雙雙下降的局面。
四、CPI結構性的高漲、實際收入水平增長的乏力以及消費變動內在的規律決定了我國難以在短期再次出現消費結構升級與總量加速,實際消費水平的緩慢上升不僅意味著我國需要進一步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進行重大調整,而且要求我們適當放緩結構性調整和外需收縮的節奏。
從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名義增長率我們可以十分輕易得出中國消費正處于加速期,中國經濟增長正在從投資拉動型向消費拉動型轉變的結論。因為,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名義增長率從2006年初的12.5%上升到2008年4月的22.0%。但是,如果剔除物價因素,中國目前的實際消費增長水平并沒有實質性的增長。2008年上半年實際消費增長可以達到12.6-12.8%,只比2007年提高了0.5%百分點。總體而言,2008年中國消費速度呈現“名義加速,實際下降”的局面,一些研究人士所鼓吹的“消費加速,增長轉型”是一個偽命題。其原因在于:
第一、通貨膨脹及其預期對消費者行為的沖擊決定了2008年上半年消費上升只是一個短期現象,進一步的通貨膨脹沖擊將使消費者行為發生逆轉,消費將出現下坡。
第二、2008年居民實際收入的下滑以及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進一步惡化都不足以支撐中國消費的加速和升級。
第三、在1998-2003年中國消費加速和消費升級港完成的前提下,中國消費難以期待在短期內發生下一個消費革命。
因此,如果在今后幾年中國收入結構、國民收入結構以及居民實際收入水平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情況下,我們把中國經濟將增長的發動機過早寄托在“消費升級”之上,無疑會犯戰略性的錯誤。
五、在延續2007年結構性價格上漲的基礎上,各項價格指標進一步上揚,通脹壓力日益加大。價格上漲的國際輸入性、結構上漲的持續性、貨幣政策的兩難選擇、經濟下滑與CPI持續上漲的矛盾、輸入型通脹壓力與要素價格改革的沖突、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與工資型通脹的沖突、價格釋放與價格控制的錯位等因素不僅決定了價格治理的復雜性,同時也要求從全球視野、歷史比較、中期角度來合理統籌價格釋放與價格控制、需求總量控制與供給結構調整、短期工具與長期工具之間的關系。
2008年的通貨膨脹基本延續了2007年4月以來價格逐季上升的趨勢,各項價格指標都出現了大幅度的攀升。1-4月CPI達到8.2%,PPI達到7.2%,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達到10.3%,固定資產價格指數達到8.6%,比2007年分別上漲了3.4、4.1、5.9和4.1個百分點。這種大幅度的上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導致大量認識的分歧和行為的分化。因此,我們需要從歷史、從國際以及內在機制等角度深入研究目前的價格上漲問題。
第一、2008年無論是從CPI還是RPI來看,其內部結構與2007年基本是一致的,依然是結構性的價格上漲。與1988和1994年通貨膨脹比較,中國短期內難以出現全面物價上漲。
第二、超越“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與“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爭論,需要從世界經濟循環和周期變化的角度來審視中國結構性物價上漲的本質。中國價格上漲的結構性特征不僅決定于中國的全球化、工業化以及結構調整等因素,也決定于全球分工體系的調整、世界不平衡、美元貶值以及金融全球等因素。
第三、不能簡單化目前我國價格上漲的國際傳導路徑,由于匯率傳遞的效率太低,人民幣加速升值無法起到抑制通貨膨脹的作用。
第四、必須充分重視本國經濟的內在結構關系以及運行機制所面臨的困境,選擇各種相應的治理措施。
六、雪災和震災將輕微改變2008年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其“供給損失效應”與“需求創造效應”的不對稱性在短期內延緩了中國經濟下滑的趨勢,宏觀經濟政策應當在短期分層次做出不同的調整。
第一、震災對存量沖擊較大,“供給損失效應”較小。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和相關估價方法,本次大地震的財富性損失估計在4200-5000億之間。但存量的損失不能直接等同于今年GDP的損失。由于本次重災區13縣市的GDP占全國的比重僅為0.34%。因此,考慮到災區的災后生產恢復很好,災害帶來“供給損失效應”不會超過2%。
第二、“需求創造效應”很大,有效緩解了2008年內需與外需增長速度同步下降帶來的經濟下滑壓力。
對于消費而言,震災可能導致總消費水平應當略有上升。對于投資而言,由于四川財富受損的規模在4200-5000億元,災后重建的標準又要高于當地原來的標準,加上固定資產投資價格高漲以及災后重建在3年內完成等因素,估計2008年的災后固定資產投入規模在1500億元左右以上。該規模預計使全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加快1-1.5個百分點。
第三、在供給略微減少和需求拉動明顯的雙重力量作用下,2008年價格上漲壓力將輕微增強。
由于震災導致的供給損失不超過0.2%,需求拉動不超過0.6%,根據中國以往的產出缺口-通貨膨脹關系推算,所導致CPI上漲的幅度應當在0.2%以內。因此,地震對總體通貨膨脹的壓力不會十分明顯,只是在部分行業中會凸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