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世界糧食價格飆漲導致某些發展中國家一度發生騷亂,糧食危機已成為當前一個引人注目的政治問題。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召開的世界糧食安全高級別會議6月3日在意大利的羅馬舉行。大會召開前夕,著名糧食問題專家、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駐德國辦事處主任西德霍夫接受了記者的專訪,他指出,解決世界糧食危機的出路在于為農產品貿易創造一個公平的貿易條件。
西德霍夫介紹說,世界糧食計劃署和聯合國糧農組織一樣,總部也是設在羅馬,成立于1961年底,是受命解決全球饑餓問題的聯合國前線機構,它與糧農組織并肩合作,幫助全球饑餓的貧民擺脫饑餓和貧窮的惡性循環。
西德霍夫說,解決世界糧食危機的出路在于為農產品創造一個公平的貿易條件。全球糧食漲價受沖擊最大的是發展中國家的窮人。根據世界糧食計劃署原先規劃,他們今年夏季要為7000萬人提供糧食援助,但由于世界的糧食價格上漲,他們要完成這一任務,預算缺口7.5億美元。
他說,去年3月亞洲市場上米價每噸為260美元,而數天前每噸超過了1000美元,價格漲得離譜。世界糧食計劃署已呼吁各國增加捐贈,但即使資金到位,也有可能出現拿錢買不到糧的局面。一些國家出于對糧食危機的恐慌對糧食出售采取了保護措施,糧食市場出現了有行無市的局面。
西德霍夫認為,世界糧食產量近年來總體雖然一直在上升,但趕不上對糧食需求增長的需要,而且農業生產很不平衡。按照科學家的計算,地球可以養活120億人口,即使考慮到自然災害和戰爭等因素,也完全可以讓90億人口有飯吃。而目前世界人口不足70億。由此看來,造成世界糧食危機,制度性的因素很大。
解決糧食危機,讓人人有飯吃,最根本的是要提高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產量,提高發展中國家對農業生產效率和積極性。而在這方面,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不公平的糧食貿易條件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歐盟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對自己的糧食市場實行保護措施,為農產品設置眾多的貿易壁壘,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產品很難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歐美國家還對本國的農業生產提供大量的補貼,使他們的農產品能以較低的價格進入世界各地,甚至比非洲當地的農業產品價格還低。這樣,一些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對糧食生產失去興趣,糧食完全依賴進口,本國農業生產逐漸萎縮。當全球糧食價格上漲時,本來很窮的老百姓根本就花不起錢來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于是就容易出現社會動亂。
他說,由于世界糧食價格在過去25年來一直處于低水平,很多國家就放松了本國的農業生產和投入。發展中國家自身對此應吸取教訓。中國過去是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的對象,2005年以來,中國就已經成為一個援助國。在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減少對農業投入的時期,中國則一直很重視農業,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中國的發展過程值得一些發展中國家學習。
西德霍夫說,還有其他的許多因素造成糧食漲價。例如能源價格上漲,生物燃料與人爭口糧。糧食過剩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我們將長期面臨一個糧食緊張的時代,糧食價格不可能再回落到以前的低水平。針對有人說,逐漸富裕的中國人生活習慣改變,吃肉食越來越多,是導致糧食緊張的一個原因,西德霍夫回應說,這是無稽之談,雖然肉食的生產要消耗更多的糧食,但我們西方人吃的肉比中國人多得多,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自己首先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西德霍夫指出,解決糧食危機要把目光集中在根本問題上。這就是要增加全世界糧食生產總量。發達國家必須改變政策,創造一個公平的世界糧食貿易條件,讓發展中國家對農業生產有利可圖并產生積極性,并扶植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這是長期解決世界糧食危機、饑餓問題的根本出路。(王懷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