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文章指出,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仍將處于高位
去年全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平均上漲4.8%,為1997年以來近10年的最高漲幅。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已進入通貨膨脹周期?
新華社昨日發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的署名文章《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洋洋灑灑7000余字。
文章指出,目前中國的價格上漲尚不足以構成明顯的通貨膨脹。文章認為,本輪價格上漲,主要是由食品價格上漲帶動的,從范圍上看,是局部上漲而不是全局性上漲;從幅度上看,是適度上漲而不是過度上漲;從趨勢上看,是階段性上漲而不是持續性上漲;從性質上看,農產品相對于非農產品的價格上調,是比價趨向合理的上漲而不是趨向扭曲的上漲。
CPI在5%以下可容忍
新華社文章警示,盡管中國有條件避免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但從各方面矛盾看,仍需高度重視通貨膨脹的壓力和風險,努力保持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文章稱,在2007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4.8%中,食品價格上漲12.3%,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4.1個百分點,占全部漲價因素的85.4%。食品價格上漲,又主要集中在豬肉和食用植物油。可以說,這一輪價格上漲主要是由部分食品因周期性、突發性因素造成的供給不足帶動的,而不是總供給和總需求失衡引發的全面通貨膨脹。居民消費價格4.8%的漲幅,依然在可接受的5%價格上漲區間內。
文章認為,當前中國總供給與總需求基本平衡。目前,中國商品市場70%以上的工業品和80%以上的消費品供過于求,僅有極個別商品供給相對不足。豬肉、食用植物油、糧食和食品的價格漲幅雖然較高,但只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價格漲幅就會在一段時間后穩定下來并有所回落。
資產也在積累通脹風險
在保持謹慎樂觀的同時,新華社文章提醒,從各方面矛盾看,通貨膨脹壓力和風險仍然較大。
次貸危機和美元持續貶值,推動了全球能源和重要商品的價格波動,從外部輸入上加大中國通脹壓力。
此外,當下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低成本資源和生產要素的高強度投入,這將從成本推動上加大通脹壓力。
新華社文章稱,通貨膨脹從本質上講是貨幣現象,貨幣流動性過剩必然從需求上加劇通脹壓力。近幾年,居民收入結余大量流入房地產和股票市場,資產領域在吸收過剩流動性的同時,也在積累通脹風險。
雖然通貨膨脹壓力在前,但新華社文章明確表示,中國有條件避免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
文章提供的依據是,中國財力已今非昔比。此外,2007年糧食產量突破1萬億斤。小麥、稻谷、玉米國內供需基本平衡,庫存充裕。在糧食價格基本平穩的情況下,食品價格總體不會出現大幅度上漲。生豬生產逐步恢復,預計今年第二季度以后豬肉價格有望明顯回落。絕大部分工業消費品供大于求,價格可以保持基本穩定。
提出六點建議
新華社文章指出,從今年的趨勢看,由于通脹壓力的釋放要有一個過程,加之去年漲價滯后影響較大,上半年CPI仍將處于高位。
為此,文章提出以下六點建議:
一是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調。
二是加強糧食、食用植物油、肉類等重要農產品和重要商品的生產和市場供應。
三是嚴格控制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的調整。各方面對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的呼聲較高,但考慮到近幾個月價格總水平上漲幅度較大,而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不是短期內能完成的,應適當延緩有關改革方案的出臺,在價格漲幅趨緩后再擇機出臺。
四是加強對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監管。
五是完善和落實因基本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對低收入群體的補助辦法。
六是加強對重要商品國內外市場價格監測。 (來源:東方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