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股市08年元旦連休4天 春節休7天 近九成機構認為明年不會走熊 -醫改方案擬08年初出臺 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 確定補貼患者原則 -央企負責人瞞報安全事故將降級 湖南塌橋案24人被追究刑事責任 -投資項目資本金新制度近期將推出 -中石油等三巨頭競相打造千萬噸級煉油項目 資源性產品價改提速 -人大常委會委員建議:個稅起征點提至3000元 2010年可能再調 -勞動合同法細則:間隔不滿一年算連續合同 滬深擬征收交通擁堵費 -監管層擬全方位細化年報披露制度 警惕交叉持股引爆業績"地雷"  -26名資深法官晉升為大法官(名單) 吳儀表態明年兩會后完全退休 -醫改方案或已提交國務院 四大配套政策實施中 19部委力挺中醫藥
徐明棋:結構性物價上漲的不對稱影響不能忽視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2 月 26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08年經濟金融行業形勢分析預測

目前物價上漲幅度最大的是食品,這種結構性商品價格上漲,對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影響是十分大的。因此,我們要防止物價全面上漲,同時也不能忽視這種不利于普通老百姓的物價上漲結構。

日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2008年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為“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這對當前物價上漲的基本定性已經十分明確。其實,中國通貨膨脹的苗頭自今年下半年以來已經越來越明顯,不僅普通老百姓在現實生活中切實感受到了物價上漲的壓力,就是官方的物價統計也在不斷升高,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口徑的統計,早在今年6月份就已經達到了同比上漲4.4%的幅度,與去年同期比則達到3.2%,超過了3%的控制目標。等到8月份進一步上漲至6.5%,全年可能超過4%的時候,才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就目前而言,得到大家普遍認同的觀點是物價上漲是結構性的,還不是通貨膨脹,因為很多人認為通貨膨脹應該是全面的物價上漲。所以,現在的政策重點是防止物價全面上漲。這種主流的觀點應該有著一定的道理,畢竟我們現在的物價上漲與以前曾經經歷的通貨膨脹有很大的不同,沒有出現全面的需求過旺,沒有搶購,沒有擠兌,CPI上漲幅度也不算高。但是,如果認為只要物價沒有全面上漲,僅僅是結構性上漲,就可以容忍,那就有問題了。因為中國CPI統計中共分為8大類:食品、煙酒及其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在這八大類中,下跌的有三類:衣著、交通和通信、娛樂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幅度最大的是食品,今年1-10月份,上漲幅度為11.3%,其中又以肉禽和鮮蛋上漲幅度最大,分別為35.7%和34.8%。這種結構性商品價格上漲,對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影響是十分大的,因為上漲幅度比較大的食品恰恰是他們每天生活的必需品,占整個支出的比重比較大。對高收入階層而言,卻正好相反。所以,對普通老百姓而言,如果物價全面上漲超過5%,但是食品價格上漲低于10%的,他們所受到的沖擊反而要小。因此,我們要防止物價全面上漲,同時也不能忽視這種不利于普通老百姓的物價上漲結構。

對CPI的解釋,也應該更科學些。既然叫做消費者物價指數,那就是綜合了各種消費品價格變化的一個綜合指數,它反映的是基本物價水平的變化,就是衡量通貨膨脹的主要指標。只要這個指標達到一定的界限,就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可以有輕微、中度或惡性之分,但是不能說是物價上漲是結構性的,就不是通貨膨脹,而要等所有物價都上漲了,那才叫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是從原因上分析通貨膨脹所作的一種分類,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可以有多個方面,總需求過剩引起的物價上漲,我們稱之為需求拉動型,而由工資等成本上升引起的物價上漲,我們稱之為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不能說是某種原因引起的就是通貨膨脹,而另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就不叫通貨膨脹。

就目前的情況看,明年的物價形勢是不容樂觀的。首先,能源價格在高位運行。其次,輸入性通貨膨脹因素仍然非常嚴重,順差導致的貨幣增發將難以避免。復次,資產價格泡沫生成后對物價的溢出影響將進一步顯現。再次,一些政策性因素的影響,比如保護工人利益措施所導致的工資水平的調整,社會福利進一步完善引起的支出增加等都會使成本推進性通貨膨脹加入到物價上漲的壓力中。最后,奧運年效應引起的消費熱潮也會助長物價上漲,一般規律顯示,奧運期間所在國家的物價都會明顯地上漲。所以,預測明年物價上漲壓力會減輕是不客觀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是十分正確、英明的判斷,對于防患于未然將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如果我們對明年的物價上漲有著比較客觀的判斷,防止明年物價由結構性轉向全面上漲就需要采取多方面綜合配套措施。

第一,貨幣政策需要繼續從緊。雖然2006年中央銀行已經采取了明顯的緊縮性貨幣政策,但是緊縮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國際收支順差導致的基礎貨幣供應增加壓力過大,另一方面就是貨幣政策調控的力度偏輕,時效滯后,導致政策信號的權威受損。囿于傳統的利率評價理論的束縛,央行在提高利率上小心翼翼,擔心與美元利差的縮小加劇套利資金的流入,致使小步提升利率的效率大大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離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水平有很大距離時,微調存款準備金率對銀行收縮信貸根本不起作用,反而讓市場有一個適應時間和預期來消化政策的效應。因此,當市場存在著巨大的擴張壓力時,貨幣政策要起作用就必須方向非常明確,措施非常堅定,要讓市場感受到緊縮的效果。

第二,控制國際收支順差。當前的通貨膨脹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國內總需求沒有真正啟動情況下的物價上漲,主要是由于順差導致的貨幣供應擴張引起的。當然,結構性的因素以及一些成本上漲因素雖然也有作用,但是比起巨額外匯輸入因素,都要輕微得多。控制順差一是需要控制套匯和其他投機的資本流入,二是要控制貿易順差。對于套匯和投機資本的流入,必須要和抑制資產價格膨脹聯系起來。目前蜂擁而入的海外資本,不僅著眼于人民幣升值的收益,更主要的是資產價格不斷膨脹所帶來的收益。這些資金涌入越多,資產價格的膨脹幅度就會越高,未來的風險就越大。因此,應該動用稅收政策和其他相關的政策配合,將資產泡沫盡早釋放,減少海外資金對中國資產膨脹的預期。對于貿易順差的調節,應該動用貿易政策與稅收政策,抑制資源性、高能耗、對環境不友好的商品的出口,加大對假出口的打擊力度,同時增加資源性、技術性商品的進口。

第三,抑制資產泡沫的膨脹。資產價格泡沫不僅與海外投機資金的流入有相互影響的關系,而其對通貨膨脹有溢出性的影響。隨著貨幣供應量的不斷增加,資產價格與商品價格上漲的替代效應逐漸就會變成互補效應,人們虛擬財富增加后,就會對商品產生新的需求,而且還會對商品的價值也有一個重新評估。此時,全面地價格上漲就難以避免。所以,從消除虛擬財富增加對商品價格的溢出性影響看,也需要采取措施抑制資產泡沫的不斷擴張。而在這方面,光靠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是不夠的,必須要財政和稅收政策加以配合甚至是主導。而迄今為止,我們的財政稅收政策似乎并沒有明顯的作為,其發揮作用的空間是十分大的。

第四,調整財政政策的重點和結構。我們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的重點似乎主要是放在增加財政收入,保證中央政府對經濟強有力的控制和干預能力。政府財政支出的重點也是刺激經濟增長,保證經濟在下一階段發展的需要。各級政府經濟增長的沖動至今沒有真正的改變。但是隨著黨的十七大精神的貫徹執行,在新的形勢下,財政稅收的重點需要向民生、社會公平與穩定傾斜。在經濟存在著過熱和通貨膨脹的危險時,財政政策應該將多收的財政經費用于社會保障、教育和科技發展等方面,適當控制政府對生產性大項目和基礎性設施直接投資的規模。稅收政策還應該積極配合貨幣政策,將抑制資產價格膨脹、低效高耗商品出口的調節納入政策目標。

通過綜合治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央政治局提出的“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的2008年宏觀調控目標一定能夠實現。(徐明棋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來源: 上海證券報

相關文章:
近半數儲戶認為物價過高 居民通脹預期創歷史最高
專家建議按物價水平定個稅標準 網友支持5000起征
明年財政主攻結構調整物價穩定 減赤字、增民生支出、推稅改
財政部2008定調:明年財政主攻結構調整物價穩定
國內薪酬專家預測:明年實際工資增長會比物價快
統計局總經濟師:明年物價水平肯定會低于今年
發改委:今年不會調整電價 成品油是否再度提價將考慮物價水平
調查顯示物價成為中國干部眼中最嚴重社會問題
發改委官員認為:物價漲幅較高狀況可能仍會持續
劉明康:防止物價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全面性上漲
1983年-2006年各種物價指數(表)
全球物價漲聲一片 中國2008年將繼續鏖戰通脹
明年基本生活必需品供應不斷檔 “工資多漲物價少漲”可望實現
圖片新聞:
中國因荒漠化每天損失1.5億 設立100萬加元治理專項基金
九寨溝將拒絕影視劇組進駐拍戲 擬制定管理辦法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2008年公務員考試資訊大全/ 考研資訊大全
· 08年經濟金融行業形勢分析預測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08年走向 解讀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外商投資報告/ 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公報/ 07年上半年各省市GDP
· 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報告2007藍皮書
· 中國工業化進程報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