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增長極”的10年機遇
中央將天津濱海新區上升至國家戰略,似乎解決了天津城市定位中的“我是誰”的問題。但問題并非如此簡單。
2006年3月22日,天津市“新城規”獲國務院批準,“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成為這座北方濱海城市的新定位。有人形象地稱之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三極”,而整個環渤海經濟圈亦被認為是國家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后的第三個經濟發動機。
在肖金成的戰略研究報告中,也將天津濱海新區喻之為“第三增長極”。
環渤海經濟圈由京津冀、山東半島、遼東半島三大板塊組成,而且三個板塊之間缺乏產業聯系,天津如何為整個區域提供服務?這決定了中央定位的“北方經濟中心”能否落實。
即便在“京津冀”板塊中,天津也存在嚴重的不能極化的焦慮。河北省“重新發現沿海”,繼唐山曹妃甸戰略之后,更于去年再提出“滄州渤海新區”戰略,一南一北,對天津濱海事實上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據坊間人士稱,唐山曹妃甸新區的快速進展讓天津倍感現實壓力。
天津經濟學會會長、南開大學教授周立群對本報說,要成為第三極,天津必須克服三個現實的制約因素:其一是經濟體量太小,去年天津市GDP4338億元,只占整個環渤海地區的1/10不到,在環渤海三省二市中最小,僅以城市相較,天津也遠小于北京的7720億元,如何能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其二是目前的體制機制構架,無法支撐第三極,但一直又未獲得實質性的突破;
其三,中央確定天津戰略地位,而天津市對此的理論準備和思想準備皆顯不足,缺乏足夠的研究。
僅北京的“首都優勢(因此而具有的集聚資源的能力)”,可能就是天津無法逾越的天塹。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郭萬達因此說:從“首都優勢”延伸出來的,北京有三大優勢天津無法超越:居控制地位的金融業(及配置資源的能力),跨國公司區域總部的群聚,科技、教育、人才資源的集聚。這意味著,盡管北京不再定位為經濟中心,但由于這首都優勢,它必然在中長期內仍是區域內的第一經濟中心。
學術界為此開出的方子是:京津一體化,在二者之間進行產業分工。前任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管委會主任皮黔生也曾公開回應媒體:未來的天津濱海新區與北京將形成一種互補關系,如同東京與橫濱之間的互補效應。
但是,郭萬達指出,產業分工的結果將是北京成為金融和高端服務業中心、研發中心和創意產業基地,天津成為制造業基地和貿易、物流中心。京津一體化,也許實質上是天津成為大北京的一部分。這樣的結果,是大北京成為真正的第三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