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果關系
(一)被調查產品的大量低價進口造成了中國大陸產業的實質損害
2002年至2005年,被調查產品主導了中國大陸甲乙酮市場價格,被調查產品進口價格呈上升趨勢,年均上升了18.43%。同期,中國大陸同類產品價格也呈上升趨勢,年均上升了15.36%。中國大陸產業處于成長期,市場需求持續增長,中國大陸產業同類產品的產能、產量、銷量、市場份額、銷售收入、就業人數以及勞動生產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利潤水平也呈現上升趨勢,中國大陸產業規模效益初步顯現。
但2005年以來,被調查產品采取低價傾銷的手段,擾亂了中國大陸市場正常的市場秩序。特別是2005年下半年以來,被調查產品價格下降明顯,2005年下半年比2005年上半年下降了28.36%,2006年上半年與2005年上半年相比,下降了28.27%。
受被調查產品價格大幅下降的影響,在主要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漲的情況下,中國大陸產業同類產品的價格不但沒有上漲,反而不得不降價銷售。2005年下半年中國大陸同類產品價格比2005年上半年下降21.76%,2006年上半年與2005年上半年相比下降了21.89%。導致中國大陸產業同類產品的盈利空間大幅縮小并在調查期末出現價格與成本倒掛,被調查產品對中國大陸同類產品產生了價格壓低和抑制。
受價格下降影響,自2005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大陸產業多項經濟指標惡化,同類產品的銷售價格呈大幅度下降趨勢,銷售收入的增長受到抑制并下降,稅前利潤大幅下降并出現巨額虧損,投資收益率不斷下降并出現負值,現金流量狀況惡化。
因此,被調查產品大量低價進口造成了中國大陸甲乙酮產業的實質損害。
有關利害關系方在產業損害調查聽證會上提出,進口數量未滿足法律規定的大幅增加條件,被調查產品占中國大陸的市場份額呈下降趨勢。申請人認為,2002年至2005年的進口數量總體呈大幅增長趨勢,即從2002年的61105.25噸上升到80844.37噸。2006年上半年數量下降的原因是,2006年3月,中國大陸產業在哈爾濱召開會議,研究發起反傾銷,會議消息被登在網上。被訴國家(地區)因此減少了向中國大陸出口量。雖然被調查進口產品所占的市場份額總體處于下降趨勢,但其仍然一直處于較高水平,調查期內平均達30%以上,對中國大陸產業的影響仍然很大。
調查機關接受了申請人意見。調查機關認為,調查期內,雖然被調查產品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但被調查產品的進口數量巨大且總體呈上升趨勢。盡管2006年上半年進口數量有所下降,但不能改變調查期內數量總體增長的事實。
(二)其他可能對中國大陸產業造成實質損害的因素
調查機關對可能使中國大陸產業受到損害的其他已知因素進行了調查。證據表明:
1.需求因素
調查期內,中國大陸甲乙酮的市場需求一直處于逐年大幅增長的趨勢,為中國大陸產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中國大陸產業所遭受的實質損害不是由于中國大陸需求變化造成的。
2.其他國家(地區)進口產品的影響
有關利害關系方在評論意見中提出,申請人忽視了被調查國家和地區之外的其他地區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作為全球最大的甲乙酮產地,美國和歐洲卻并未被包括在調查范圍內,違反了WTO反傾銷協議的規定。
申請人認為,反傾銷不同于保障措施,采取保障措施必須對進口產品不分來源,而反傾銷則沒有此要求,利害關系方提出的未將美國和歐洲包括在內違反了WTO反傾銷協定的主張不能成立。調查期內被調查產品進口數量一直占中國大陸總進口量的主要部分。2005年以來占中國大陸總進口量的比例大于3%的其他國家(地區)主要是英國和南非。但是2005年英國和南非進口產品的數量呈大幅下降趨勢,比2004年大幅下降19%。此外,目前也沒有證據證明英國和南非的甲乙酮產品對中國大陸出口存在傾銷行為。因此,產業目前遭受到的損害不是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進口造成的。
調查機關認為,反傾銷并不要求將所有進口國(地區)均納入被調查產品范圍,在申請人未申請的情況下。調查機關未將上述國家(地區)列入被調查對象并無不妥。
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調查期內,被調查產品進口量占中國大陸進口比例從2002年的49.24%上升到2006年上半年的60.64%,其他國家(地區)進口比例從2002年的50.76%下降到2006年上半年的39.36%。其他國家(地區)進口數量比例呈下降趨勢。調查機關對其他國家(地區)進口甲乙酮價格進行了調查,沒有證據證明其他國家(地區)存在傾銷行為。調查期內,進口量超過3%的國家包括英國、南非、美國和巴西。2005年以來,從美國和巴西的進口量占中國大陸總進口量的比例低于3%;英國和南非進口量呈下降趨勢,2005年兩國合計同比下降19.5%,2006年上半年同比繼續下降19.8%。調查機關認為,中國大陸產業遭受的實質損害并非是其他國家(地區)進口造成的。
3.消費模式和替代產品
調查期內,中國大陸對甲乙酮消費不斷擴大。調查機關未發現消費模式變化及其他替代產品導致的中國大陸甲乙酮市場萎縮。
4.商業流通渠道和貿易政策變化及國內外競爭狀況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目前中國大陸甲乙酮產品完全實行市場化的價格機制,生產經營完全受市場規律調節。中國大陸產業同類產品的銷售渠道、銷售區域與被調查產品基本相同,中國大陸沒有新頒布限制甲乙酮產業貿易行為和其他相關政策。在商業流通領域并不存在其他阻礙中國大陸同類產品銷售或造成中國大陸產業損害的因素。
有關利害關系方在評論意見中提出,中國大陸甲乙酮價格下降是由產能增加造成的。申請人認為,調查期內,中國大陸甲乙酮產業處于成長期,產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長,中國大陸產業本應當可以實現規模效益和更大的利潤;但是,在進口產品的數量總體呈大幅增長的沖擊下,同類產品生產能力一直未能獲得充分的利用,沒有造成供過于求。產能的增加會對價格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不是造成價格下降的主要原因。
調查機關認為,價格的變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產能的擴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價格。但就本案而言,調查期內,處于成長期的中國大陸產業通過增加產能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為產業發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盡管產能擴大,但中國大陸甲乙酮總產量與總需求之間仍有相當大的差距,中國大陸總產量占全國總需求的比例在50%左右,并沒有出現過剩的局面,中國大陸總產量尚不能滿足總需求。
2003、2004年中國大陸產業產能同比增長了71.43%、17.24%,價格同比增長了21.11%、58.51%;2005年產能同比增長58.82%,價格下降了20.03%,2006年上半年產能增長了26.32%,價格下降了21.89%。數據顯示,產能與價格之間的變化有時表現為同步增長,有時表現為產能增長、價格下降。在中國大陸總產能尚未滿足中國大陸總需求的情況下,現有證據不能表明產能的增加必然導致價格的上漲或下跌。在調查期內,調查機關未發現產能與價格之間存在直接的相關性。與此對應的是,進口價格對國內價格的影響明顯。
調查機關未發現國內外正當的競爭對中國大陸產業造成負面影響。
5.中國大陸甲乙酮出口的影響
調查期內(2002-2006年上半年),中國大陸甲乙酮總體出口數量呈上升趨勢,分別為1294噸、784噸、8740噸、33174噸、11774噸,占中國大陸總產量的比例分別為3.31%、1.36%、9.76%、23.02%和14.92%。
同期,中國大陸產業同類產品出口數量分別為0、0、4095、10154、5057噸。占中國大陸產業總產量的比例分別為0、0、4.57%、7.03%和6.40%。
有關利害關系方在聽證會上提出,中國大陸產業對外出口的增長,顯示了申請人商業策略的改變,并由此影響到中國大陸產業的經濟指標。申請人認為,首先,調查期內6家企業甲乙酮出口數量占總銷量的平均比例僅為6%左右,最高年份也僅為8%,較低的出口量不會對以6家企業為代表的中國大陸產業造成實質性影響;其次,如果加大出口是中國大陸產業改變商業策略的話,中國大陸產業理應提高生產裝置的負荷,提高產品的開工率以適應上述策略的轉換,但本案的事實卻與此相反,調查期內同類產品的生產能力一直未獲得充分利用,且在調查期末大幅下降并處于較低水平;第三,中國大陸產業同類產品的出口價格一直大大高于國內銷售價格,高出的幅度平均在20%以上,出口同類產品沒有對中國大陸產業的經營造成負面影響,相反,由于出口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因傾銷進口產品對中國大陸產業造成的損害。因此,出口同類產品不是造成產業損害的原因。
調查機關在調查中未發現國內產業改變商業策略。調查機關認為,中國大陸甲乙酮總體出口和中國大陸產業同類產品的出口對中國大陸產業主要經濟指標中的銷售數量、銷售收入、利潤等指標會產生影響。調查機關同意申請人的意見,中國大陸產業同類產品的出口價格一直大大高于國內銷售價格,高出的幅度平均在20%以上,出口同類產品沒有對中國大陸產業的經營造成負面影響,相反,由于出口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因傾銷進口產品對中國大陸產業造成的損害。經對有關數據的綜合分析,出口情況不足以影響中國大陸產業上述指標的趨勢。
6.不可抗力的影響
調查期內,中國大陸產業未發生不可抗力事件,調查機關在調查中未發現中國大陸產業受到意外影響。
七、終裁決定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調查機關終裁決定:在本案調查期內,原產于日本、臺灣地區和新加坡的進口甲乙酮存在傾銷;來自上述國家(地區)的進口甲乙酮對中國大陸甲乙酮產業造成了實質損害,且傾銷與實質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各公司傾銷幅度分別為:
日本公司
1.東燃化學株式會社(Tonen Chemical Corporation) 27.3%
2.丸善石油化學株式會社(Maruzen Petrochemical Co., Ltd .) 9.6%
3.其他日本公司(All Others) 66.4%
臺灣地區公司 25.0%
新加坡公司 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