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下半年,為控制可能出現的經濟過熱趨勢,中央政府展開了新一輪的宏觀調控。四年來的實踐顯示,中國經濟總體保持“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運行態勢。取得這一成績,及時有效的宏觀調控功不可沒。正是中央政府審時度勢,冷靜抉擇,牢牢駕馭經濟全局,引領著中國經濟穩健前行。
“與以往的宏觀調控相區別的是,這一輪的宏觀調控更加市場化,更多地采取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從而保證了國內經濟沒有大起大落。”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評價這輪宏觀調控時認為,雖然面對的環境更加復雜,但政府的調控方式越來越成熟。
最近一段時間,為控制CPI的增幅、投資增速反彈以及貨幣信貸過快增長,政府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調控措施。一家國有銀行公司業務部的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因為貨幣政策的導向,這家銀行不斷優化調整信貸結構,執行“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一方面,保證“有市場、有效益”的企業合理正常的資金需求,加大對自主創新、節能環保企業的信貸支持;另一方面,嚴格控制對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信貸。
市場方式熨平波動
“在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方面,這次宏觀調控要比前幾次做得好。這次宏觀調控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政策,就是有保有壓,并不是限制所有部門、所有方向、所有地區的發展。”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所所長汪同三對中央宏觀調控的方向選擇印象深刻。對于應該支持的部門,比如農業、服務業,就大力支持其發展。對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也是采取政策支持發展。以前講控制兩個閘門,一個是貸款的閘門,一個是土地的閘門。從去年開始,又把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的任務和宏觀調控結合起來,又多了一個環保和節能降耗要求的準入閘門。
2003年以來,我國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期,但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并未根本轉變。出于對國內經濟可能出現過熱趨勢的判斷,央行2003年率先發出緊縮信號,出臺了旨在控制房地產過熱的121號文件。其后,中央政府在2004年4月以整頓江蘇“鐵本”為開端,啟動了行政性調控和產業政策的調控。通過嚴把土地、信貸兩個閘門,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抑制了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
期間,中央政府還在外匯體制方面大幅改革,采取了加大浮動、漸進升值同時培育外匯市場的戰略,既保證了出口的繼續旺盛,又逐步完善了匯率市場,使人民幣逐步走向均衡匯率。
2006年,宏觀調控的重點又重回貨幣和財政政策。今年,央行又加大貨幣政策調控的力度,發行央票、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提高法定利率等金融政策頻頻推出。
目前這些措施的效果已初步顯現,結構調整正出現積極變化。今年上半年,投資增長高位趨穩,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9%,增幅回落3.9個百分點。投資和消費關系初步改善,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提高。
同時,全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中央關于節能減排的工作部署,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的趨勢。淘汰落后產能步伐加快,今年上半年關停小火電551萬千瓦,淘汰水泥行業落后產能約500萬噸,關閉小煤礦2811處。出口增速開始回落,進口增速穩中趨升,8月份,我國貿易順差同比增長32.8%,比1至7月大幅減緩48.1個百分點。
宏觀調控成效顯著
四年來宏觀調控的實踐顯示,中國經濟總體保持“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運行態勢。最新預測表明,中國經濟今年增速將超過11%,可望連續五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世行、亞行近日分別把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預測提高至11.3%、11.2%。
“目前,國民經濟的運行和增長,總體處在良性發展的軌道,并且一些指標趨于優化,可以說宏觀調控成效顯著。”周天勇表示,首先,國民經濟良性快速增長。GDP上半年增長11.5%,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5個百分點。雖然增速偏快,但有其良性的理由:一是,這樣的增速是在多年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之上形成的,并沒有引起電力和交通等的全面緊張;二是,近年來的國內經濟高增長的同時,物價保持了相對穩定;三是,國民經濟跨年的動態增長波動幅度很小,實現了快速但又穩定的增長。
其次,近年來年消費物價平穩。雖然近期CPI增幅較高,但主要因豬肉等農產品供給短缺所致,這類少數產品供給不足引致的漲價可以用進口、調用儲備等方式平抑;另外,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價格上漲刺激生產,經過半年的周期后,供給將會增加,價格將會下降。整體上,CPI不會惡性上漲的理由是,國內消費需求依然相對不足。此外,為減少收支順差和平衡貿易,國內CPI還面臨緊縮壓力。
再次,在勞動力供給壓力巨大的情況下,巨額勞動力得以就業。“十五”期間,在消化“九五”國企改革和結構轉型職工再就業壓力很大的情況下,城鎮每年凈增勞動力(除再就業的)就業836萬人,2006年城鎮凈增勞動力就業979萬人,而2007上半年全國新增城鎮就業人員62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70%。
第四,宏觀經濟比例和經濟結構開始優化。上半年,投資增速同比回落3.9個百分點,而消費增幅卻提高了2.1個百分點。從投資與消費各自增速的消長勢態來看,國家采取的加大低保力度、加大教育投入、加大農村投入、推進農村合作醫療等直接增加消費和財政轉移溢出消費措施的效應開始顯現。同時,從產業結構和地區經濟結構看,第三產業的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個百分點;從投資增長速度看,中部增長速度高于東部增長速度,而西部增長速度更是高于東部增長速度1.6個百分點。
宏觀調控與改革相互促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現在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進入比較深的層面,涉及到很多利益群體的利益關系。所以在這個背景下,要把中國的現代化繼續推進下去,還是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要堅持把發展放在第一位,如果社會生產力不發展,最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就不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改善。但是,這個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和和諧發展。這種發展不僅僅是GDP的增長,而是整個民生的改善。要注重在發展過程中兼顧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發展要惠及所有社會成員。在這里要做的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政府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要不斷增強。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市場主體日益多元化,各種利益關系的博弈愈加復雜,因而宏觀調控面對的環境愈加復雜。如何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時,保證調控意志得到良好貫徹,成為考驗未來宏觀調控的重點。不少專家認為,要保證宏觀調控措施的有效性,必須進一步完善、加強體制改革。
“產權制度、金融體制、投融資體制和國資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都已經在不斷深入,下一步體制改革的重點就在分配制度的改革上。”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表示,分配制度改革的著力點,一方面在改善初次分配結構,提高居民收入特別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上;另一方面在于建立完善的城鄉社保體系,目前四億城鎮居民中,養老保險僅覆蓋1.8億人口,醫療保險僅覆蓋1.6億人口。
“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入,它的難度會越來越大,改革將會更多地涉及到既得利益者。”周天勇說,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一直在致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產權制度、計劃體制和金融體制都在深化改革。今后改革的重點,一方面是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另一方面的重點則在于財稅體制的改革。
2003年至2007年宏觀調控大事記
2003年,以投資、貿易拉動為主的經濟增長開始出現過熱勢頭。
2003年4月,人民銀行出臺旨在控制房地產過熱的121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開始對經濟發出緊縮信號。
央行121號文件規定,對購買高檔商品房、別墅或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商品房的借款人,適當提高首付款比例,不再執行優惠住房利率規定。
其后,因為SARS的意外光臨,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增大,緊縮信號一度暫停。2004年初,經濟增長再現過熱苗頭,當年1至2月,固定資產投資甚至達到了53%的增速。
2004年4月,國務院查處江蘇鐵本,啟動了行政性的調控和產業政策的調控,將投資增幅控制在一個相對更合理的范圍。
為了控制投資增長,政府還采取了“地根調控”政策,加強對土地的審批管理。
2004年3月,國土資源部、監察部聯合發文,嚴令各地須在當年8月31日前將協議出讓土地中的“遺留問題”處理完畢,否則國土部門有權收回土地,納入國家土地儲備,是為“8·31大限”。
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有效控制,其后宏觀調控重回貨幣政策導向。
為穩定幣值、控制信貸過快增長,央行開始連續的加息操作。2004年10月29日,央行將存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2005年3月17日,央行調高住房貸款利率;2006年4月28日,央行調高貸款利率0.27%;2006年8月19日,央行調高存貸款基準利率0.27%。
進入2007年,央行又連續五次加息,將一年期的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提高到3.87%和7.29%;并連續七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至12.5%,與13%的歷史最高位僅一步之遙。
期間,政府還改革匯率制度,采取了人民幣加大浮動、漸進升值同時培育市場的戰略,從而保證了在出口繼續保持旺盛、經濟繼續保持增長的同時,使人民幣逐步走向均衡匯率。
同時,政府還調整產業政策、調整出口退稅政策,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從而有效地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投資行業以及資源行業的過快增長勢頭。
2006年8月1日,國家發改委、國土部、環保總局、安全監管總局、銀監會等五部委以特急形式聯合下發《關于印發新開工項目清理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各地在一個月之內對違規開工建設的項目進行清理整頓,鋼鐵、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焦炭、汽車、水泥、電力、紡織等大多數產能過剩行業成為清理重點。
2007年6月18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的通知》,其后,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按照國務院關于限制“兩高一資”出口的原則,研究進一步取消或降低這類產品的出口退稅。(鄧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