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上周五中國央行宣布加息以來,國際油價出現了連續三個交易日下跌,但是,在周三,國際油價再次大漲。紐約商品交易所9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每桶比前一個交易日上漲2.32美元,收于75.88美元。
油價大幅上漲的背后,是中國原油進口的連續大幅增加。海關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原油凈進口達7972萬噸,同比增長13.4%。這個速度看上去并沒有多高,只比GDP增速高了一點點。然而,這對于產量增長極其緩慢的全球石油市場來說,卻是一個“大”數字。因為按此速度計算,今年全年,我國凈進口原油的增量將達到1860萬噸左右。這意味著,全球原油增產的量全部被我國吃掉還不夠。2006年全球原油增產的總量也只有1730萬噸。
這樣的形勢延續下去,無疑會導致高企的石油等資源價格繼續飛漲,首當其沖的受害者仍是中國無疑。可以說,以石油為主的重要資源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瓶頸。
自2003年出現煤電油運的全面緊張,中國經濟就一直維持在高位運行,但當去年經濟在高位重新出現強勁上漲時,曾經困擾我們的煤電油運卻再沒構成障礙。煤荒、電荒、油荒,這些曾經時髦的詞匯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經濟增長還可以更高?
恐怕很難這么說。因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不僅僅包括國內因素,也包括國際因素。如果說類似煤、電、運這樣的國內瓶頸可以靠自身加快建設以取得突破,那么,類似石油資源這樣的國際瓶頸則是我們無法突破的。
除了資源,貿易關系也是一個制約中國經濟的重要國際瓶頸。今年5月,美國從中國進口產品的價格指數同比出現了極其罕見的上升,這或許會使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稍有緩和。雖然中國產品價格的上升和人民幣升值會導致美國居民福利的下滑,但是,這并不是美國人所注重的。一旦貿易逆差繼續急劇擴大,或者就業率有所下降,貿易戰火隨時都可能重燃。
此外,環保的瓶頸也會很快凸顯出來。目前,環保方面的國際輿論對中國越來越不利。美國大氣物理學家拉瑪森近日在《地球物理學研究雜志》上撰文指出,美國西海岸四分之三的黑碳顆粒污染物都是來自亞洲的空氣帶來的。這種說法頗聳人聽聞,但國際社會對中國環保方面的關注度在急劇上升卻是事實。如果美國與其它主要經濟體就二氧化碳減排等環保問題達成一致,中國將面對前所未有的環保壓力。
國際瓶頸的出現,要求我們必須對宏觀政策進行及時調整。主動控制出口,應成為宏觀調控政策的主要選擇。一來可以減輕國際壓力;二來也可以降低投資增速,為經濟降溫;此外,增強國內市場的供應能力對于控制通脹也大有益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