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召開標志著中非互利合作關系邁入全新臺階之后,國家主席胡錦濤此次進一步落實援非八項措施的非洲八國訪問之行將促使中非經貿合作進入更全面深入的佳境。
作為落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一項重要后續行動,5月16至17日非洲開發銀行將首次在中國上海舉辦年會。據了解,非行本屆年會將主要討論非洲基礎設施建設、地區一體化以及消除貧困等問題。此舉顯示,非行已經認可中國對于非洲的未來具有日益關鍵的作用。
援非落實促合作
非行行長、盧旺達前任財政部長唐納德·卡貝魯卡則表示,在這樣一個對于非洲各國非常關鍵的時刻,選擇在中國上海舉辦年會,將為非洲提供一個學習中國發展經驗的機會。
他希望將中國參加非行會議確立為一項制度,認為這將有助于確保中國對非洲事務日益廣泛的參與能夠實現互利互惠。1月10日,央行行長周小川以非洲開發銀行理事會主席身份訪問了臨時總部設在突尼斯的非洲開發銀行。
胡錦濤此次訪問著重落實中非論壇達成的八項措施。此前,中國政府已經表示,擬于2007年底前與受援國辦理完免債協議,對33個非洲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免除其截至2005年底168筆對華到期無息貸款債務。在設立中非投資基金、擴大非洲最不發達國家輸華產品零關稅待遇商品范圍、在非洲建設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等方面,相關工作也取得積極進展。
中國將在今后三年內向非洲國家提供30億美元的優惠貸款。中國提供的優惠貸款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主要用于幫助非洲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大型機電設備、建立生產性企業等,以推動雙方企業開展合資合作。
統計顯示,2006年中國對非出口267億美元,同比增長43%,從非洲進口288億美元,同比增長37%。中方出現21億美元貿易逆差。
為擴大從非洲國家的進口,中國已經正式對原產自28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的190個稅目產品實施了零關稅待遇,拉動了中國從非洲相關國家受惠商品的進口大幅增長。
“八項措施的逐一落實將促進中非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合作,進一步推動中非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全面發展。”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發展中國家研究部副主任王洪一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2006年,中非貿易額躍增至555億美元,較前一年增長40%。
1月31日,中喀簽署的聯合公報指出,中喀經貿合作潛力巨大,未來重點加強在農業、初級產品加工、基礎設施建設、能源、電信等領域的合作。兩國政府將繼續鼓勵雙方企業擴大互利合作,并將為此提供支持和便利。
經貿合作為重點
此次胡錦濤訪非,中非的能源合作成為最大看點。
今明兩日,胡錦濤將對蘇丹進行訪問。一直以來,中蘇在能源上合作良好。十余年來,中國在蘇石油領域積極投資,幫助蘇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石油工業體系,蘇丹從一個原油進口國一躍成為原油出口國,石油出口收入累計達到44億美元,經濟實現較快發展。在過去的六年中,蘇丹原油出產量大增。去年四月,由中石油主要控股的一條石油管道投入使用這條管道每天將200,000桶原油從蘇丹南部盛產石油的邁盧特盆地運輸到紅海港口薩拉姆。
對于胡錦濤的來訪,蘇丹能源部長賈茲1月31日表示,蘇丹希望借鑒中國在農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成功經驗,加強雙邊合作。談到兩國的能源合作,賈茲說,他對兩國富有成效的合作表示滿意。蘇丹已從石油進口國轉變為石油輸出國。他希望能夠在石油資源勘探、開采和加工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同中國的合作。
“中國已經把蘇丹放到了極其重要的全球石油戰略的位置。”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能源問題專家趙宏圖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說,“蘇丹是我國海外石油開采最早的地方,而且中國作為蘇丹最早也是最大的石油開采國際合作方,在蘇丹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個集生產、精煉、運輸、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的石油工業產業鏈。”(王晴)
中國礦企非洲投資:促就業重環保求共贏
中國礦山企業在非洲的正常投資活動,正在觸動國外大型礦山企業的神經。
日前,英國《泰晤士報》報道稱,西方礦業巨頭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期間秘密舉行會晤,商討世界礦業面臨的緊迫事項,其中之一就是中國國有企業在非洲簽署合作項目并“排擠”西方礦業公司問題。
他們認為,由于中國對非提供大量基礎設施援助項目,因此中國公司能夠贏得當地的資源開采權。據世界銀行測算,去年中國對非基礎設施項目投入超過100億美元。
投資非洲創造就業機會
非洲礦業資源豐富,特別是金、銅、鉆石、錫、錳、高品位礦砂等礦產無與倫比。迄今為止,中國已經在13個非洲國家開展了地質鉆探方面的工作。近年來,國土資源部所屬地礦局已經在納米比亞、加納、馬里等十幾個國家開展了找礦活動,而且在加納的金礦開采已經起步。此外,科特迪瓦、剛果(金)和南非都是中非合作開采礦業的重點。
中國冶金行業的開拓者中冶集團,參與投建非洲礦山走過了很長的路。目前任中冶國際工程公司開發部經理的謝相斌,就與非洲的礦山打了10多年的交道。昨天,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國企業投資非洲有著中非傳統友誼的外部優勢,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也對投資非洲給予貸款上的支持,更為重要的是,中國企業在礦山勘探、設計、開采、人員等方面的優勢并不是客觀環境所給的。
在非洲的10多年間,謝相斌輾轉了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等非洲多個國家,為中國的企業承包建設工程,甚至后來也開始為之前以礦山建設為主的中冶集團尋找適合開采的礦山。“國外的企業派到非洲的人員甚至一周就要回一次家,而我們的工程師、設計人員都是整年整年呆在那里,因此,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并不是只是傳統的工資優勢那么簡單。”
謝相斌介紹,我國擁有一整套的勘探、科研、設計和建設隊伍,這是國外礦山企業無法相比的,他們甚至還要把業務外包給中冶做,而除了設計人員、工程師,礦山開采的工人都是從非洲當地招收的,當地的勞動力比國內還便宜,這也為非洲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礦企環保標準嚴
據悉,參與此次“密謀”的西方礦業巨頭來自力拓礦業(RioTinto)、英美資源集團(AngloAmerican)、戴比爾斯(DeBeers)、俄羅斯謝韋爾鋼鐵公司(SeverStal)、紐蒙特采礦公司(NewmontMining)等10余家企業,其合計資產超過7000億美元。
他們考慮的應對計劃包括要求聯合國下令非洲國家在簽署合作項目時采取更高的環保和安全標準,與世界銀行的國際金融公司結盟從而向非洲國家提供相同的優惠合作方案,鼓動樂施會(Oxfam)等非政府組織影響非洲國家領導人。
對此,謝相斌對記者表示,雖然非洲很多國家的確對環保沒有特別嚴格的準入標準,但這些因素已經引起了中國政府的注意,在企業到非洲勘探、開采的可研報告中,都有關于排放、污染等的描述,這些報告是需要經過中國發改委的審批的。而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冶集團總部的總工辦和生產辦也會每年去非洲當地對ISO9000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并與當地的政府進行溝通,從這一角度來看,還幫助他們提高了環保意識。
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會長鄒健介紹,目前在非洲投資礦山的中國企業,更多的還是國有大型企業,而民營企業也開始逐漸多了起來。對于赴非投資的企業逐漸增多,鄒健也指出了相關的風險,一個是當地政治、環境、政策、運輸設施是否配套的風險,另一個是市場風險,比如鐵礦石,現在已經開始從供不應求向供過于求轉變,價格已經到了高點,如果要大規模投資需要謹慎,因為單單一個勘探活動,就要投入上百萬元的人民幣,而從勘探到開采,需要花費5~10年的時間。(陳姍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