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序 言…………………………………………………………(4)
一、指導方針和發展目標……………………………………(7)
二、推動文化藝術創新,著力創造民族文化優秀品牌……(10)
三、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村文化建設…………(14)
四、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健全文化市場體系………………(19)
五、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弘揚民族優秀文化………………(24)
六、擴大文化交流與合作,提高文化交流質量與水平……(27)
七、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30)
八、落實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健全文化法制……………(31)
九、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文化人才隊伍………………………(33)
十、實施要求…………………………………………………(35)
序 言
《文化建設“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總結“十五”時期文化建設的成就和經驗,對今后五年我國文化建設做出部署和安排,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指導文化建設的重要專項規劃。
(1)“十五”時期文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十五”時期是我國文化事業快速發展的五年。文化工作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文化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明確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責任,促進了各項文化事業的全面發展。
——藝術創作豐富多彩,優秀作品不斷涌現。在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帶動下,創作演出了一大批緊扣時代脈搏、弘揚民族精神的優秀作品,為民族藝術寶庫積累了新的內容。
——基層文化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逐步加強。以“基本陣地、基本隊伍、基本內容、基本活動方式”四項基本建設和實施重大文化工程為切入點,完善城鄉基層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初步形成。
——文化產業初具規模,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有所增強。文化產業政策不斷健全,國有文化單位的實力不斷壯大,非公有制經濟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一批民營龍頭企業迅速成長,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已見雛形。
——建設長效管理機制,文化市場活躍有序。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制定文化市場發展綱要,推動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試點工作,積極保護知識產權,維護文化市場正常秩序,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對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躍,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不斷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持續向廣度和縱深發展,雙邊往來層次不斷提高,多邊交流主動性、主導性逐步增強,重大文化交流活動影響深遠。我國作為亞洲國際文化活動中心的地位逐步確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拓展保護工作范圍,文化遺產保護取得顯著成績。《文物保護法》重新修訂并頒布實施,文物檔案和數據庫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取得實效。大遺址保護工作全面啟動。國務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上政府重要議事日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進展順利,昆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國務院公布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推進文化藝術科學建設,教育科技工作取得可喜成果。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劃有效落實,有中國特色的藝術科學理論體系架構進一步完善。推進藝術教育體制改革,實現了藝術教育體系與普通高等教育體系的并軌。加大了對人文社科研究的扶持力度,科研項目的開發取得較好成果。
——堅持“兩手抓,兩加強”,積極穩妥推動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著力點,推進了結構調整,內部勞動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經營性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試點工作進展順利。
——文化人才隊伍擴大,素質進一步提高。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文化從業人員總量不斷增長,人才結構逐步改善,高級專家隊伍進一步壯大,一大批青年優秀文化人才脫穎而出。
(2)“十五”時期文化建設的基本經驗。“十五”時期,文化建設堅持以繁榮為中心,發展為主題,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五年實踐的基本經驗是:
——必須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文化建設,始終把握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確立正確的創作導向和工作導向。
——必須堅持重在建設的原則,始終把繁榮和發展作為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務。
——必須堅持文化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始終把創造當代新文化作為追求的目標。
——必須堅持“兩手抓,兩加強”,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發展。
(3)“十一五”是文化建設的重要時期。“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文化建設的重要階段。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既凸顯了維護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也為吸收、借鑒外國優秀文化創造了更好的條件。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對文化事業投入不斷增加,文化消費在居民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城鎮化進程逐漸加快,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社會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為“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縱覽國際國內形勢,文化建設面臨發展的大好機遇。我們必須抓住機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按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新局面的總體部署,密切結合文化發展的實際,理清“十一五”時期文化建設的思路,明確文化建設的目標,突出文化建設的重點,規劃文化事業發展的藍圖,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把我國各項文化事業推向一個新階段。
一、指導方針和發展目標
(4)指導方針。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發展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堅持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讓文化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貫徹重在建設的原則。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始終把建設作為文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立為本,持之以恒,貴在落實,務求實效。
——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
——堅持“兩手抓,兩加強”。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維護社會公平,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對文化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培育和重塑市場主體,優化產業結構,增強我國文化的實力和競爭力。
——促進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根據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對農村和中西部地區文化建設的支持,實施文化興邊戰略,加快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
——實施文化創新、人才興文、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吸納人類一切有益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推動理論和觀念的創新、內容和形式的創新、體制和機制的創新、方式和方法的創新。著力在文化系統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建立健全人才脫穎而出的有效機制。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擴大對外文化交流,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5)“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的目標。到2010年,基本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逐步形成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絡健全、服務優質、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官方與民間并舉的對外文化交流新局面。
——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明顯提高,質量顯著改善。到2010年城市中每10萬人擁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數達1個,農村鄉鎮綜合文化設施覆蓋率達98%以上。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書冊數達0.6冊。
——文化產業較快發展,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形成一批具有國際性和區域性影響的民族文化品牌。文化產業年增長速度達到15%以上,到2010年城鄉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服務消費支出占整個消費支出的5%以上,文化系統的文化產業增加值翻一番。
——建立比較完善的國家文化藝術創新扶持和資助體系,催生一批體現時代精神和中國風格的藝術精品和高質量的藝術科研成果。
——文化市場長效管理機制比較完善,文化市場體系比較健全,基本形成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
——對外文化交流深入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有較大增長,民族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建立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文化領域的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以國家數字圖書館為龍頭的大容量數字化文化資源庫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中華文化在互聯網中的比重和吸引力明顯增強。
——支持文化建設的制度環境和人才隊伍進一步優化,初步形成比較完備的文化政策法規體系和比較完善的人才選拔、考核、激勵、流動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