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報告呼吁重新思考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新作用
“中國現有對外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工業模式的影響,中國需要探索新的生產和消費模式。”
記者祝慧4月25日北京報道 “由于中國對外投資飛速發展,整個世界都需要重新考慮現有的全球經濟發展模式。”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今日發布《重新思考中國境外投資》報告認為,中國現有的這種經濟模式將使全球自然資源日益枯竭,并阻礙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WWF這一全球環境保護組織對中國對外投資增長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中國對外投資的增長取決于兩方面的需要,一方面是獲取自然資源,從而為像美國或歐盟等發達國家提供產品;另一方面則是滿足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
報告的作者之一,WWF貿易與投資顧問Dennis Pamlin表示:“中國現有對外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工業發展模式的影響。我們需要探索新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否則,我們在未來就會為獲得自然資源而爭斗。”
通過分析,報告預測在未來的幾年內,中國對石油、鐵礦、木材、棉花和大豆等產品的進口需求將會成倍增長。而大部分中國進口的自然資源都是以增值品或成品的形式重新出口給其他國家消費。例如,有人認為中國從東南亞國家大量進口木材是對熱帶雨林的一種威脅,但事實上,70%的進口木材都被制成家具出口至美國和歐盟。因此,美國和歐盟的消費者仍然應當承擔世界范圍內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的責任,只是通過消費中國產品這樣一種間接的方式而已。
WWF(中國)戰略總監李琳表示:“發達國家現有的不可持續性消費模式正在向世界其他地區滲透。這也引發全球各國對自然資源的爭奪,并導致自然生態系統的崩潰。中國和印度等國經濟的增長加劇了這種趨勢,因此,需要重新考慮如何維持全球可持續性發展這個問題。”
報告認為,目前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線形模式,該模式忽視了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世界的經濟發展模式應該轉化成“循環經濟”,這種循環經濟是建立在有效利用資源的基礎上的。
報告還描述了一種“三角模式”,建議將其運用到全球貿易投資政策制定以及全球外交中。這種模式將國家和地區劃分為三大類,即自然資源供應方、產品和服務生產制造方以及在全球貿易系統內的消費方。
李琳補充道:“中國當前的基礎設施和投資模式使建立更好的經濟發展模式成為可能。這種模式將為世界以及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此外,Dennis Pamlin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強調,中國在探索、改變自身發展模式時,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政府要幫助一些企業尤其是資源型公司做改變,盡量讓產品在節約和有效利用資源的前提下生產出來。“資源提供者、生產者、消費者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需要重新考慮,并達到一個平衡。”(祝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