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神鳥金器。
縱目銅人:蠶神的化身還是帝王寫真
三星堆遺址中,大青銅人面具共出土20余件,一次性出土如此多的銅人面具,在目前我國考古發現中尚屬首次。專家推斷,三星堆銅面具應屬陳置在宗廟內的神器。
“縱目”面具是三星堆青銅器中爭議最多的器物之一。此次在南越王博物館中展出的縱目面具高64.5厘米,寬138厘米,眼球呈柱狀外凸達16厘米,神異的相貌好似俗稱的“千里眼、順風耳”。考古專家指出,古籍《華陽國志》記載“蜀侯蠶叢其目縱”。三星堆這種外凸的眼睛正是對“縱目”的直觀表現,這件面具代表的可能是第一代蜀王蠶叢的形象。
那么,蠶叢“縱目”的又由何起源?對此專家們也有多種推測。有人認為,這個青銅縱目人面像, 就是蠶神的形象,是對古代蜀人養蠶發展經濟和提供生活來源的形象化解讀。
那么,如果縱目人面具是蠶叢,三星堆出土的眾多青銅眼形器,又當作何解釋?這些出土的青銅眼形器有菱形的、三角形的、“臣”字形的等,專家解釋,從巫文化的角度理解,古蜀人崇拜眼睛的文化心理可能與他們認為巫師的眼睛具有能見神鬼幽明的神奇功能有關。還有一種可能是,在古代世界的很多民族中,曾發現有以眼睛圖像象征太陽的觀念與遺物,崇拜眼睛就是崇拜太陽。那么在古蜀人的觀念里可能也是把眼睛作為太陽的象征。
太陽神鳥:遠古太陽藝術品
古蜀國人崇拜太陽的習俗在三星堆另一件文物中有更加直觀的呈現——青銅太陽輪。
青銅太陽輪與同一祭祀坑出土的銅神殿屋蓋上的太陽紋飾相似,也與中國南方出土的銅鼓上的太陽紋飾相像,因此被發掘者命名為“太陽形器”。目前主流觀點多認為它是太陽的象征,可以推知,當時的古蜀國已經有了專門祭日的儀式。
不過說到將“日”與“烏”結合得最完美而具藝術效果的,則非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莫屬。
“太陽神鳥”金飾是金沙遺址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的。在紅色襯底上觀看,該金飾內層圖案很像旋轉的火球或太陽;外層圖案中的鳥使人聯想到神話傳說中與太陽相關的神鳥。
古蜀國最后一個王族號為“開明”,“開明”本是與太陽升起密切相關的詞匯,開明王族的家族墓地——商業街船棺墓的棺木上也刻有與太陽崇拜相關的圖案。不難推斷出,崇奉太陽是古蜀族的習俗。精美絕倫的“太陽神鳥”金飾被學界視為古人深邃的哲學宗教思想、豐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精湛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也因此,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飾圖案從1600余件候選圖案中脫穎而出,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
黃金面具:與世界藝術呼應
展覽中的重頭器物,青銅大立人像出自二號祭祀坑,通高2.62米,由1.72米高的人像和0.9米高的底座組成,是世界范圍內同時期體量最大的青銅人物雕像。人像采用分段澆鑄法嵌鑄而成,人像面部十分生動,顯得氣質非凡。
最耐人尋味的是人像的手勢,雙手握成環形呈抱握狀,兩只手的環形不在一條中軸線上,這究竟是特定的手勢?還是拿著什么東西?目前有人認為他拿的是象牙,有人認為是玉琮,也有人認為拿的是法筒,還有人認為什么也沒拿……由于相關資料甚少,目前還很難確定。
而更為神秘的人像是那些“金面罩人”。在三星堆眾多的青銅人頭像中,戴金面罩的青銅人頭像僅有四件,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分平頂和圓頂兩型。金面罩是用金塊捶拓成金皮,然后依照人頭像造型,上齊額,下包頤,左右兩側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鏤空。
用黃金覆在面具之上,在國內以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發現最具代表性。它們可能代表了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也說明當時的古蜀人已視金為尊,金面罩或許有娛神以使神更靈驗的作用。卜松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