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在工廠里,我拿著工具,為老板打工;晚上,在宿舍里,我拿起筆,為自己的心靈打工。”這首出自農民工之手的詩歌不僅是其打工生涯的真實寫照,也流露出作者在文學與精神上的追求。為了給廣大農民工和關注農民工的文學愛好者打造一個揮灑文采的舞臺,昨日,深圳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聯手四川省作家協會《星星》詩刊社啟動了全國首屆大型農民工詩歌征文大賽,大賽面向全國征集作品。
除了獎金誘人之外,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還特意向發改局申請,推出了前所未有的破格入戶獎勵,大獎賽中被評為三等獎(含三等獎)以上的獲得者(共30人),符合深圳市招調工條件的,可破格免試招調入戶深圳。
“以農民工詩歌為載體,更能反映改革開放成就”
在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管林根看來,該局過去所做的各項工作,更多立足于本局職能,從就業、社保、工資、技能、維權等方面來關愛農民工,因此舉辦此次農民工詩歌大賽活動更注重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文化關愛、人文關愛精神,這種關愛是深層次的、不斷發展的,而且開辟了農民工成才的新渠道,讓廣大農民工也可以文化成才、詩歌成才。
“而且今年恰逢改革開放30周年,農民工是伴隨著改革開放而蓬勃生長的,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上億規模的農民工,沒有如此規模的農民工就沒有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因此,以農民工為著眼點,以農民工詩歌為載體,更能真實反映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也是我們在新形勢下做好農民工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管林根說。
據組委會介紹,此次詩歌大獎賽面向全國征稿,倡導“農民工寫,寫農民工”,尤其歡迎農民工身份的詩歌愛好者積極參與創作詩歌、歌詞佳作。“農民工寫”,身份限制為農民工,但題材是沒有限制的;“寫農民工”,題材限制為與農民工有關的,但創作者的身份是沒有限制的。
評獎適當向農民工作者傾斜
“寫農民工”的大多為專業詩人或文藝界人士,他們的寫作水平、文藝理論水平往往比普通農民工要高,因而也更容易在比賽中脫穎而出,這樣一來,會否有悖大賽的初衷,使得真正想要通過比賽贏得獎金,獲得落戶指標的農民工成為“陪襯”呢?
“為確保比賽的公平和公正,評選以藝術水平為首要準則,不會在‘農民工寫’和‘寫農民工’劃分不同的獎項指標。”《星星》詩刊副主編李自國說。而詩人劉虹則認為,此次詩歌大賽的初衷是為了激勵農民工重視自己的文化生活,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大賽的主角是農民工,而他們明顯在這種文學比賽中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因此,大賽作品的評審和評獎應該適當向農民工參賽選手傾斜。
本報專訪組委會成員暢談改革開放以來“打工文學”在深發展情況
“農民工精神生活需更深層次關注”
《星星》詩刊副主編李自國:
獎金設置創新高
記者:印象中,我國詩歌界有沒有舉辦過類似以農民工為主題的詩歌大賽?
李自國:沒有。這是全國第一次瞄準農民工群體的詩歌大賽,對全國詩壇而言是開創性的,將會在中國當代詩歌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一筆。從獎金上來看,這次比賽設置的獎金也是前所未有的,全國文學最高獎項“魯迅文學獎”獎金為1萬元,這次比賽特等獎的獎金是2萬元,而且前30名獲獎者還可以落戶深圳,這在以往是無法想象的,符合農民工的切身需求,體現了組織者對農民工的關愛。
市文聯專職副主席楊宏海:
深圳一直是“打工文學”的肥沃土壤
記者:全國首屆農民工詩歌大賽選擇在深圳這全國農民工最多的城市舉行,有何特殊意義?
楊宏海:打工詩歌的產生,是改革開放、社會轉型時期的必然產物。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超過2億的外出務工者,大多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打工大潮,浩浩蕩蕩,從根本上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美國《時代》周刊曾用“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流動之一”來評述發生在中國的這種社會現象。
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擁有最多外來農民工的城市,也是“打工文學”的發源地,這里有著農民工詩歌創作最為肥沃的土壤,在這里舉辦全國首屆農民工詩歌大賽無疑是最合適的。農民工們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的主力軍,也是我國文化建設中不可忽視的主要力量,通過詩歌比賽,給他們開辟一個文學成才、詩歌成才的渠道,無疑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
詩人吳夜:
接納打工文學有助解決其“圈子化生存”困境
記者:深圳曾被人稱為“文化沙漠”,而“打工文學”偏偏是在這個城市誕生的,它能走到中國的主流文化系統里面去嗎?
吳夜:深圳市文聯專職副主席楊宏海先生最早提出“打工文學”這個概念,20多年以來,打工文學經過眾多打工作家群體的不斷努力,已經形成一個系統的原生態文學形態,打工文學創作群體的不斷擴大,已經越來越廣泛的被主流文學所接受。作為深圳一個打工者,一個在場的寫作者,我親身經歷并能深刻體會到這種接納、交流、融合所產生的變化以及它的深遠意義。
中國主流文化對打工文學有過兩次大的舉措。一是12位打工作家在全國打工文學論壇上向中國現代文學館贈送了他們的文學作品,并領取了中國現代文學館頒發的“入館收藏證書”。有評論界人士認為,此舉標志著記載草根勞動者“心靈呼喊”的打工文學作品,終于莊嚴走入中國現當代文學最高殿堂,與主流文化進行了一次“熱情擁抱”。二是2007年東莞打工詩人鄭小瓊獲得了人民文學新浪潮詩歌獎,體現了國家對打工文學的關注。
我覺得主流文學對打工文學的接納,有助于解決打工文學“圈子化生存”的困境,給眾多打工創作者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學創作空間和平臺,使他們的寫作能有更肥厚的文化土壤。
農民工詩人鄭小瓊:
打工詩歌是農民工群體內心的精神縮影
記者:“打工文學”、“打工詩歌”往往面臨夾縫中生存的困境,你在創作中會有這樣的感受嗎?是什么支持你走下去呢?
鄭小瓊:在我國還沒有解決農民工身份屬性、地位屬性等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下,農民工的很多權利被虛置起來。農民工在城鄉二元的格局中“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夾層處境之下,他們的雙重身份使其從內心上產生了對城鄉兩個社會的文化意識與精神意識的剝離感,打工詩歌便是在這種境況下農民工群體內心的精神縮影,它充滿了對工業文明的眺望與憧憬,對繁榮的都市文明的向往,也充滿對中國工業時代在發展過程中某些不健全的部分的反思。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縮影,作為打工文學發軔之地,無論是謝湘南的詩歌還是王十月的小說中都見證了生活在深圳這個城市的農民工的喜樂哀愁,苦難,掙扎,希望,追求。作為在與深圳相鄰的東莞工作的一個農民工,對于農民工文化的貧困造成的精神的貧乏我深有感受。
近年來,政府在關注農民工群體的文化生活方面有所重視,比如我所在的城市東莞開展了向農民工送文化、送電影等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的活動,受到不少農民工歡迎。對于龐大的農民工群體來說,這只不過是杯水車薪,但也算是一個好的開始,作為農民工本身來說,我認為需要更深層次關注這個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多的人關注到農民工本身的生活狀態、精神狀態,以及農民工的內心中去,要把以前作為送文化活動一種農民工被動性接受的救濟文化逐步轉化為農民工群體中積極參與主動性地融入文化活動。
深圳市勞動保障局開展這個活動,我認為更多是政府部門開始關注農民工的文化需求,并且納入到國家管理系統的開始,希望這樣的活動多舉辦,作為一個農民工身份的寫作者,我也希望大家寫出屬于這個時代最為真實的轉型期的農民工內心鏡像的作品。
參賽細則
評委陣容
為了確保評審公開公平公正,所有參賽詩歌將采取匿名評審的方式,大會邀請了《星星》詩刊主編梁平,《詩刊》雜志主編葉延濱,《人民文學》副主編李敬澤,《詩選刊》主編郁蔥,著名評論家、中山大學博導謝有順,深圳市文聯專職副主席楊宏海,著名的農民工詩人安子和鄭小瓊等人擔任評委,充分保證作品質量。
交稿方式
相關作品征集從即日起,到9月30日止,參賽者可以郵寄或電子郵件的方式,向《星星》詩刊社投稿。編輯部對所有參賽稿件都將進行詳細登記,一邊征稿,一邊對參賽作品進行初評,初評工作將由《星星》詩刊編輯部完成,從參賽作品中遴選出150件優秀作品,再交給最后的終評委評定,評出各個等級獎,獎項不空缺。
獎項設置
大賽設特等獎1名,獎勵2萬元;一等獎2名,獎金5000元;二等獎5名,獎金3000元;三等獎22名,獎金2000元;優秀獎100名,獎《星星》詩刊及獲獎證書等獎品。總獎金折合人民幣超過10萬元,其中特定獎2萬元,也是國內詩歌征文獎金中最高之一。組委會還承諾,以上獎項不空缺,對參賽作者不收取任何參賽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