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8月24日專電 日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垓下遺址考古發掘最新成果,在秦漢時期的垓下古戰場之下,發現了一座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城址。專家們推斷,當年項羽退守至垓下,便是利用這座史前城址進行二次修筑后“踞城而戰”。
據介紹,垓下遺址位于安徽省固鎮縣濠城鎮垓下居委會境內,面積約15萬平方米。遺址四周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原有凸起的城墻,后因戰亂和農田改造已大多被毀。現地表散布有大量的紅燒土和秦漢時期的筒瓦、板瓦及陶片等,村民在耕地中經常撿到銅鐵箭頭等。
2007年1月30日至6月25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垓下遺址進行了全面發掘,揭露面積約600平方米。勘探表明,垓下城垣地下及基礎部分保存較為完整,結構比較清晰。城址為圓角長方形,城內面積(不包括城垣)約15萬平方米,包括護城河,城址面積近20萬平方米。發現了秦漢時期的道路、排水溝、夯土基址、陶窯、水井以及灰坑等遺跡。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楊立新指出,此次發掘出土的銅箭鏃、鐵箭鏃、楚蟻鼻錢等文物符合秦漢之際的特點,從考古方面佐證了垓下之戰這一歷史事實。
考古隊員們對北、東兩段城垣做了局部解剖,發現在上層秦漢時期的城墻之下,還有一層龍山時期城垣。下層整體城垣由墻體、內護坡及墊土構成,內緩外陡,夯層不明顯,推測為堆筑。城內還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紅燒土遺跡2處,推測為當時房屋基址;此外還發現1座圓形陶窯以及灰溝、灰坑等。
這次考古發現表明,垓下遺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已有一處有人居住的聚落,發展至龍山文化時期(距今約4600-4300年),進入第一個鼎盛時期,成為一個區域文化的中心。這是我國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等史前城址發現之后,在淮河流域的又一次重要發現,它填補了安徽無史前城址的空白。
“過去,垓下遺址一直被認為是屬于秦漢時期的遺址。通過這次考古工作,將遺址的年代大大提早到史前時期,同時也大大豐富了遺址的文化內涵。我們推斷,當年項羽退守至垓下,就是利用原有的早期城址進行二次修筑,加上優越的地理條件與劉邦相抗衡。”楊立新表示。(記者 熊潤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