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資本與歷史建筑“共舞”
按以往的慣例,政府是不允許民營企業參與文物保護與管理的。從目前看來,中國也并沒有成功的民營資本進入遺產保護的案例。中坤集團曾經參與南彊的旅游開發,因為涉及到新彊的多處文物保護,計劃停頓。而另一方面,國家每年要撥付大量資金進行文物保護和搶救,卻依然顯得杯水車薪。
“很多企業愿意出資保護和利用,苦于沒有通暢的合作渠道,也許在四合院和工業遺產的保護性開發中,將得到有效的嘗試。”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有關人員透露。民營資本進入遺產保護開發,新的“游戲規則”將有可能制定。有了“文物”這頂保護傘,其修繕、開發將會有嚴密的監管措施。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舊城區成為房地產商熱衷之地。而在歷史名城,老城區又受到種種建設限制,對開發商而言,降低了土地收益,歷史古城的保護與更新形成了矛盾。房地產開發商因為獲利不多一般不愿在保護的基礎上更新;政府又拿不出足夠的資金進行完全的保護;居民自己改造則大多不愿保留傳統形式。
已有的經驗證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實施不適合房地產開發的方式,也不可能達到資金的就地平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王景慧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要關注的是保護整治實施過程中的方法和政策問題。國外規劃師、建筑師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相當高的專業水平,既很好地保存了文化遺產的歷史信息,又形象地展示出它的文化價值,同時還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我國在這方面起步時間不長,但最近的一些新的遺產保護類型,如工業遺產的保護、廠房大空間的利用,都給規劃設計提供了舞臺。”
對于一座城市而言,對古建筑、城市遺產、傳統風貌的保護也是城市發展的一部分。這一點已在西方城市得到印證。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歐洲發達城市在變革中,遺留下來很多有歷史的街區。當時,這些廢棄的歷史建筑也被認為是破舊不堪的地方。到了70年代,不少著名的規劃師和建筑師開始倡導全新的城市規劃理念,以“留舊創新”的規劃方式,激活歷史,賦予新意,把舊有街區融入新社區的規劃中。
場域建筑事務所主設計師梁井宇表示:“一般來說老建筑純粹保護花的錢是很難平衡的,但是可以通過提前將周圍的地塊收購,在區域價值提升之后開發獲利作為補償,比如上海新天地的運作模式。如果是成片的保護而不涉及開發,可以是政府行為,或通過私人基金會;如果是保護加上改造,按商業模式做,則要測算成本,確定是否可行。開發加保護的成功案例不多,上海新天地有示范作用。針對老建筑中民營資本的進入方式,還沒有一個通常意義上的答案,要對具體項目做具體研究。”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對地方文化的保護,關鍵是方法。尊重和保護城市遺產,是發達國家房地產業內已經達成的共識。作為改造城市的主流力量,房地產開發必須被納入發展城市文化產業的整體高度。歷史建筑與國際潮流如何共融再生,創造新的價值,期待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上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阮儀三表示。
據了解,以“古城保護教父”命名的阮儀三基金會已經啟動,也許這將是另一種公益性NGO基金進入歷史建筑保護和開發的途徑。■本報記者 林播 北京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