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藏京胡
1、淵源 它是清朝時期的漢族樂器,主要擔任京劇等的伴奏任務,大概在20世紀中葉傳入藏區,藏區民間也稱“霍琴”。
2、結構 由琴桐、琴桿、琴弓、琴弦、琴軸、琴碼、千斤等組成。
3、質地 琴桐、琴桿、弓桿為竹制,筒口蒙蛇皮;琴軸為硬木制;琴弦為鋼絲弦。
4、定弦 按5度定弦,根據堆協朗瑪歌舞伴奏樂隊的定調特點,具體定弦為a1—e2(5—2弦)。
5、音域 由于藏京胡的演奏只使用第一把位,因此其音域為9度,具體為a1—b2。
6、演奏特點 按坐式演奏進行,由于藏京胡體積甚小,演奏者常習慣將琴桐置于左膝前部位來演奏。左手只使用第一把位,常以指中部位的肚兒按弦,并常用顫音技巧。右手運弓以長弓或連弓多見,如同“鐵琴”運弓節奏要慢、松。
7、流行分布與演奏領域 主要流行于拉薩地區,在堆協朗瑪歌舞及卡爾魯歌曲的伴奏中使用。
8、表現性能 由于藏京胡的琴桐小、琴桿短,因此其發音剛勁、嘹亮、尖細。在堆協朗瑪歌舞及卡爾魯歌曲的伴奏中與笛子一道扮演高聲部角色,并具有特別的韻味。據藏族老藝人們稱,如若在堆協朗瑪歌舞及卡爾魯歌曲中不加藏京胡這一樂器,那么對其風格表現受很大的影響。可見,藏京胡在藏族民間樂隊中已成了缺一不可的伴奏樂器之一。
六、根恰
1、淵源 根恰屬于外來樂器,關于它在藏區的傳入,目前有以下兩種基本說法:1)從拉達克地方傳入藏區之說。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根恰原本屬于阿拉伯民族樂器,當拉達克與阿拉伯民族之間發生關系以后,同時也接收了其文化,這樣,根恰這一樂器從阿拉伯傳入拉達克地方,在五世達賴時期又從拉達克傳入拉薩地區。2)從內地傳入藏區之說。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根恰這一樂器是在吐蕃王朝時期由文成公主或金成公主從內地帶入藏區。筆者對后一觀點持有疑義:縱觀漢族拉弦樂器,幾乎找不到與根恰相似的樂器,因此,關于根恰由文成公主或金成公主從內地帶入吐蕃之說缺乏事實根據;即使算根恰先從阿拉伯一帶直接傳入內地,而后由文成公主或金成公主帶入吐蕃,然而,從地理上講吐蕃比唐朝要近于阿拉伯一帶,根恰從西域傳入東部時不可能跨地域式傳入,因此這一觀點又顯得缺乏邏輯性。正如與有些專家所持觀點一樣,筆者認為根恰與新疆維吾爾族拉弦樂器“艾捷克”之間有密切的聯系,無論從形狀、構造上看,還是從演奏方法上講,這兩種樂器非常相似。因此,對這兩種樂器有必要作一次比較研究或考證:根恰與艾捷克是否都來自于阿拉伯一帶,根恰是否來自于新疆,艾捷克是否從藏區傳入新疆,兩者間是否沒有任何聯系?
2、結構 根恰與其他拉弦樂器一樣,也是由琴桐、琴桿、琴弦、琴軸、琴碼、琴弓、千斤等組成。所不同的是根恰的演奏中常帶月牙形轉動琴座;琴桿帶有指板;千斤用木質節制成;琴桐帶音柱。
3、質地 琴桐用椰子木旋制,形如橫置小壇,小的一面蒙羊皮或蛇皮,大的一面置雕花音窗,下部有一園形鐵柱,支撐琴身豎立地面,演奏時將園形鐵柱插入月牙形轉動琴座;琴桿、琴軸、琴碼、音柱均用硬木制,傳統弓桿用竹或硬木制;弓毛為馬尾,現在一般使用小提琴或大提琴的弓子;琴弦一般使用金屬弦。
4、定弦 根據藏族演奏專家講,根恰的定弦分兩種,前期定弦是按4度進行,由于固定音高不祥,一般以簡譜6 2 5來定弦。后期定弦是按5度進行。這主要考慮到根恰在堆協朗瑪歌舞中的伴奏情況,因為朗瑪歌曲的前奏中有5 6這一音型,而根恰的前期定弦中卻無5低音,因此根恰的后期定弦是根據堆協朗瑪樂隊的定調(按D調笛子定調)而進行,具體為a—e1—b1(5—2—6弦)。
5、音域 按前期定弦,音域為10度(6—i),按后期定弦,音域為13度:a—#f3(5—3)。
6、演奏特點 與其他拉弦樂器的演奏相比較,根恰的演奏很特別,演奏者席地盤坐,將琴置于膝上,右手持弓,左手按弦,琴身可隨內外弦拉奏的不同角度左右轉動。左手按弦只使用第一把位,且一般不用小指。右手運弓多用長弓或連弓,始終以配合琴身左右轉動的節奏進行。
7、流行分布及演奏領域 根恰主要流行于拉薩地區,曾在達賴的儀仗隊中使用,可以說它是地道的西藏宮廷樂“卡爾魯”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據藏族演奏專家講,在20世紀50年代,根恰開始用于堆協朗瑪歌曲的伴奏中。
8、表現性能 由于根恰的琴桐形似西瓜,兩面的直徑小,加之帶指板演奏,因此,音量較小,音色純樸、典雅,這便是達賴的宮廷樂師們所喜好或看重的原因所在。如同扎念琴與堆協結合、牛角琴與康諧結合,當根恰這一樂器傳入藏區以后,也找到了自己的演奏曲目——卡爾魯。無論從性能特點而言,還是從風格表現上而言,它最能與卡爾魯歌曲容為一體,能使卡爾魯的藝術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好不過。因此,根恰就成了藏族宮廷樂——卡爾魯的必不可少的伴奏樂器之一。
綜上所述,藏族拉弦樂器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1、除牛角琴外,其余樂器均從相鄰地區或國家傳入藏區的。
2、演奏風格仍保持著民間拉奏法。
3、演奏姿勢:牛角琴與霍琴的演奏常以站式來進行;鐵琴、二胡、藏京胡的演奏常以坐式來進行;根恰的演奏常以盤坐式來進行。即站式、坐式、盤式。
4、除根恰外,根據堆協朗瑪歌舞伴奏樂隊的定調特點(按D調笛子定調),定弦一般為b—#f1(6—3弦)或a—e1(5—2弦)。
5、音域均在8、9度以內。
6、右手運弓一般以一拍一弓為主,且多用中弓,少用或不用尖弓、底弓。
7、左手按弦,只使用第一把位(不用換把)。
8、少用或不用小指按弦。
9、左手按弦中常使用“祖布念”、“點布念”、“指敘”、“臺布雜”等裝飾技術。
10、裝飾技術均由食指和無名指來進行。
以上是藏族拉弦樂器的基本特點,這些特點是藏族歷代藝人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結合藏族民族民間音樂,對其進行艱辛探索和科學實踐的結果。是藏族人民藝術審美觀的反映和寫照。正是由于這些特點,形成了濃厚、鮮明的藏族音樂風格,使之在中華樂壇和世界樂壇中閃耀光芒。在此,或許有人覺得藏族拉弦樂器還處于極不豐富、極不發達、極其落后之狀態,這也許是對的。誠然,從世界拉弦樂器的發展史看,藏族拉弦樂器的確還處于極不發達或極不規范之狀態。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一個地區、民族的文化是在其所處地理環境中形成并發展的。眾所周知,青藏高原這塊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藏民族豪爽的性格,同時也賦予了她“高山狹谷”文化之特征。因此,一直居世界器樂領域中“淑女”之性格的拉弦樂器在藏區未得到怎么發展之道理也就很清楚,僅從牛角琴身上我們可以感知,一旦將它置于世界其他拉弦樂器中做一比較,就顯得格外的粗野和堅實,而不具有任何的嬌嫩性、細膩性。況且,從藏族器樂領域中可見其最發達的還是屬吹管樂器、打擊樂器、彈撥樂器等。
[作者簡介]米瑪洛桑,現任西藏大學藝術系副教授。(西藏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