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終有一死,但對死亡的詮釋不盡相同。
死亡,對眾多人來說是一件恐怖、畏懼的事,但對藏族卻不相同。
一、西藏葬俗種種
喪葬是人生最后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個人在塵世中的最后禮儀,也體現著生者對死亡、對死者的哀悼。喪葬習俗是一個社會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藏高原,緣著她獨特的自然人文環境,孕育出來的喪葬習俗當然也極具特色。西藏的喪葬習俗受到藏傳佛教或苯教的深刻影響。這里幾乎存在著世界各民族的喪葬習俗——土葬、火葬、塔葬、天葬、水葬、崖葬、樹葬、石棺葬、附寄葬等等。每一葬俗都有其存在的特定時間、范圍和意義。土葬一般認為是西藏早期的葬俗;塔葬、火葬往往被視為高貴的葬俗,特別是塔葬,只有歷世達賴喇嘛、班禪及少數大活佛才享有金銀靈塔之葬的殊榮。普通僧人和貴族往往選擇火葬,但在森林多的林芝等地區,一般老百姓也行火葬水葬往往用于窮人、病死者、兒童等;天葬,是西藏最受歡迎、具有普遍性的一種葬俗……
天葬
天葬場上的“神鷹”
關于天葬的起源,既有本土起源說,又有印度、中亞舶來說。一般公認天葬分兩個階段,西藏先實行的是一種無意識“棄尸于野”的“原始天葬”。到11、12世紀,隨著佛教思想的影響,天葬逐漸儀式化,進入“人為天葬”時期,而后數百年間天葬儀軌日臻完善。天葬也成為藏區眾多喪葬習俗中最流行、占主導地位的葬俗。
一套完整的喪葬習俗應從人彌留之際開始。這時親人將給垂死者喂一粒被高僧活佛念過咒語的“津丹”(是用名貴的藏藥摻拌活佛的衣飾、頭發、指甲等制成的),他們認為這有助于其“內氣”斷絕,斬斷七情六欲,讓靈魂安然離去。同時還請喇嘛念經,幫助臨終者擺脫痛苦和恐懼。一般不讓婦人和子女接近,怕攪亂了死者的心境不利于其轉世。
人一咽氣,即用一塊白布蓋住死者的面孔,不可再觸摸和搬移死者的遺體。同時要請喇嘛做“拋哇”儀式,即幫助死者靈魂從頭蓋骨溢出,升入天堂,而非從下身氣孔排出,進入地獄。停喪期間,死者家人要將一個陶罐掛在門口,表示家有喪事,而且罐里加柏枝等煨燒,還要按時加入糌粑和牛或羊血、肉、脂三葷及乳、酪、酥三素,表示給死者開飯。而且死者親友、鄰居不得歌舞娛樂。切忌貓、狗等牲畜接近遺體。
同時請巫師算卦選擇合適時辰出殯。時間一般安排在人死三四天后的臨晨四五點。先將尸體卷曲起來,手腳相交捆成一團,猶如母腹中的胎兒。然后蓋上白氆氌,由家人和親人將尸體背出家門一段路,再交由背尸人背,沿途千萬不能將尸體放到地上,否則死者的靈魂將徘徊于此。到天葬場后,先“煨桑”,通報“神鷹”。隨著縷縷桑煙升起,遠近的禿鷲紛至沓來。天葬師開始操刀分尸,先從尸體的背面剖開,然后剖腹,取內臟,去肌肉,用石頭砸碎骨胳,摻拌上糌粑。喂鷹順序是先喂內臟,然后喂骨頭,最后喂肉。如果鷹吃得一點不剩,視為吉利,死者生前無大罪孽,靈魂將“升天堂”。如果白鷹最先啄食尸體,最為吉祥。如果鷹不愿吃,或沒有吃完,將會用火焚燒,把灰燼撒向四方。而且家人還得請人為死者念經超度。天葬完成后,代表死者家人的監喪人,將拿出酒、肉犒勞天葬師,不過在數天內,天葬師不能去死者家,將怕死者的靈魂帶回去危及家庭。
各地天葬師習俗差異較大,以上主要是拉薩附近的喪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