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生產經營方式的衰落
外國商品加入競爭后,徽商沒有后發優勢。如徽州茶商在清光緒前由于外國不諳種茶之法,中國的茶葉在國際市場上也是處于壟斷銷售的貿易地位,故而能大獲其利,成為當時我國近代對外貿易中實力最強的商人集團。但富裕起來的茶商沒能居安思危。清光緒時,印度、錫蘭等國大面積引種茶葉成功,為了與中國爭奪國際市場,一是這些產“洋茶”的各國對本國茶葉出口采取免稅甚至倒補的鼓勵扶持措施;二是這些國家的茶商采用了近代化的工廠生產,使用機器制茶,極大地提高了其制茶的工藝。與之相比清政府卻從咸豐以來,逐年在提高茶葉關稅,茶葉的成本在加大;徽州茶商制茶仍舊限于作坊式的手工生產,落后的制茶工藝導致其茶葉質量已不如“洋茶”。此時的茶商仍寧愿將大量資金浪費于奢侈性享受之中,也不愿進一步提高生產工藝。光緒二十三年,清兩江總督劉坤一借鑒國外機械制茶的經驗,明令以機器制造外銷茶,但徽州茶商因循守舊,缺乏近代化生產的開拓意識,他們以費多效微為名,激烈反對,此事只得作罷,中國的茶葉一方面由于關稅的原因成本較高,另一方面制茶工藝落后,質量不如“洋茶”,在國際市場上逐漸失去了競爭力,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出口量逐年遞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