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命運的輪回,相信因果業報,使藏傳佛教信徒認為對精神的凈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們對那些嚴守戒律,認真修學,博通佛學的高僧,無不尊重和敬佩,他們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樣寺院中,僧人對學者總是刮目相看,視為眾僧的榜樣和楷模。甚至一些普通的僧人,也會受到世俗社會的尊重。直至今日,不少信徒認為出家為僧是最好的職業,因為僧人斷除塵緣,專心修習,以求佛果,從輪回的苦海中解脫。故此,許多家長都愿意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名僧人。不少社區,最知名的人常是某位活佛或高僧,他們常是人們談論的中心話題,有關他們的神奇故事在信徒中廣為流傳,人人皆知。對那些在社會上取得很大成就的俗人,比如通過種種手段發財致富而在經濟上獲得利益的成功者,雖然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但無法同高僧大德相比。高僧大德是人們精神的依靠,心靈的救助者,在信徒的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佛教的倫理道德觀對藏族社會影響頗為深遠,是傳統藏族社會道德規范的基石和重要內容。佛教的道德規范主要表現在佛教提倡的“十善法”,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瞋恚、不邪見,包括了人的身體行為、語言和內在的心理活動。佛教反對和禁止身、口、意三方面的不良行為,同時又從肯定的方面提出了“十善標準”,即不殺生還要放生,尊重一切生靈;不偷盜還要布施,這里布施的最基本含義就是向窮人施舍;不邪淫就要尊敬所有的異性,包括從心理到行為;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說廢話)的同時就要說誠實的話、團結的話、溫和的話和有意義的話;不飲酒不要修觀認識不凈處;不瞋恚不要有慈悲觀;不邪見就要樹立正確的觀念,皈依正法(即佛法),排除心中的雜念,不信邪教邪說。“善”和“行善”是藏族社會的最高道德標準,也是價值判斷的核心。
提倡行善。“善”除樂于布施等等外,就是遵行十善法,多造善業,以求來世善報。“善行”以利他為主,內容非常廣泛,包括供養“三寶”、幫助他人、孝敬長者、修路架橋、傳授弟子、虔心誦經為眾生祈禱、行醫救死扶傷、建造佛塔、刻印經書、愛護動物、保護環境、愛護自然等等,皆是行善的表現。
因此藏族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規范皆來自于佛教,由此為中心的藏族文化莫不與藏傳佛教緊密相關。藏族地區最美最宏偉壯麗的建筑都是佛寺;藝術作品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塑,都是純粹的佛教內容;表達佛教的人生觀,是傳統的格言詩、人物傳記、長篇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的主題;醫學、天文歷算,同樣深受佛教的影響,那些著名的醫學家、歷算家大多是寺院培養出來的。一個民族如此深愛佛教,如此堅信它的真諦,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進入二十世紀后,藏族信奉的佛教價值觀念,曾多次面臨嚴峻的考驗,可謂是驚濤駭浪,但是那份根植于內心的信仰依舊得到了延續,經受住了洗禮。到了九十年代,市場經濟的浪潮也開始席卷內陸高原,人們的思想再次受到外界的刺激,出現了松動,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甚至出現了從邏輯思維到行為規則上的某種混亂。那些值得肯定、具有積極意義的傳統觀念,能否有它的立足之地呢?或許會變得五花八門,傳統被切割,或許將會有適當的調整,使整個藏族文化更能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