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獨家專訪林毅夫,這位新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詳述了自己對世行任命及世行工作前景的看法。
2月4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被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正式任命為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這也是首次由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出任此職。兩天后,他在北京大學的辦公室接受了《財經》雜志的獨家專訪,詳述了自己對世行任命及世行工作前景的看法。2月18日出版的《財經》雜志披露了有關內容。
據林毅夫介紹,2007年10月上一位世行首席經濟學家任期結束后,世行即成立了專門的遴選委員會。過去,世行通常會選擇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但這次佐利克(世行行長)有意從發展中國家挑選經濟學家,因此,遴選委員會將眼界擴大到了世界范圍。”
遴選委員會與林毅夫接觸后,2007年12月,佐利克在就任世行行長后的首次訪華中,即與林毅夫進行了面晤。
林毅夫說,獲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與自己一些有國際影響的研究相關,“但更重要的,還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比起個人的成就,林毅夫更強調自己作為中國學者的獨特背景。隨著近年的發展,中國經濟成就及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已不容忽視,他自己作為一個研究中國經濟的學者,對中國經驗比較熟悉。中國對世界的重要性才是他獲選更主要的原因。
林毅夫介紹,中國過去近30年經濟高速增長的首要經驗就是“務實主義”(pragmatic),這正是中國尤被世行看重的發展特徵。而中國的“務實主義”經驗,大體上就是鄧小平比喻的“摸著石頭過河”。另外,中國經過30年的發展,已從原來世行的援助物件國變成擁有大量資金和外匯儲備的國家,在減少貧困、推動經濟發展方面成果顯著。這一結果也正是世行要達到的主要目標。世行與中國的合作之所以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范例,正是由于中國并不簡單照搬某一個國家的經驗,而是了解他國經驗,結合自身情況,才取得成功。“成功的關鍵在于中國在合作中扮演了主角。”林毅夫說。
因此,中國目前“既可以在資金上、又可以在經驗上”成為世行援助非洲、南亞、拉美的夥伴。林毅夫表示,作為來自中國的經濟學家,他一定會在這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推動中國與世行的合作。
更為具體的,在其長期研究中,林毅夫形成了一整套關于經濟發展的見解,認為一個國家遵循其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經濟才能實現最優發展,他將此總結為“比較優勢發展戰略”或“比較優勢理論”。在他看來,中國正是因為放棄了與比較優勢發展戰略相對的“趕超戰略”,遵循了中國此前與現在的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經濟發展才取得了今日的成就。
“我相信‘比較優勢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林毅夫說。他更表示,作為世行首席經濟學家,他希望推動“比較優勢理論”的實踐,也希望發展中國家能夠按其比較優勢發展。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某種“一刀切”的模式。林毅夫補充說,要克服對比較優勢的扭曲,還是必須遵循務實主義原則,以“診斷式”(diagnostic)方法,找到各發展中國家當前的主要困難與機遇何在,把握其經濟各方面特徵,才能幫助其實現快速發展。
林毅夫表示,他準備在北大2008年春季學期結束以后,于5月底在世行履新。“作為一名教師,我第一位的職責還是教書。”林毅夫說,他的春季課程早已安排滿了。
當然,在遠赴華盛頓之前,身為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他要將工作交接安排妥當。 “我相信自己到世行工作,也將為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發展帶來更好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