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20日報道,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決定任命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為世行首席經濟學家。這項任命還需要獲得世行理事會認可,《華爾街日報》預期,理事會在這個月底應會通過。
如果最終任命,那么,林毅夫將是世行首位非歐美籍的首席經濟學家。作為二戰以來負有盛名的國際組織,世行“首
席經濟學家”的稱號,除了學術認可,也包含某種榮譽。“首席”團隊的名單中,包括斯蒂格利茨等諾貝爾獎獲得者。所以,突破歐美專家的“壟斷”,這個“首位”,不只是林毅夫的個人榮耀,甚或不只是中國經濟學界的集體光榮。
由于世行的功能定位是幫助貧困國家消除貧困、關注并扶持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依據邏輯,其組織結構中應有充分的發展中國家的聲音。但現狀是,管理層中發展中國家人士不足,核心職務更是鮮見發展中國家的專家身影。近年來,世行一直背負著“不能更好適應新興市場發展”的批評,對此佐利克希望,任命林毅夫能“平息批評”。
應看到的是,“平息批評”決不只是在人員安排上尋求均衡。在世行擬訂研究方向和發展計劃時,首席經濟學家扮演著十分重要的決策角色。林毅夫在北京大學創立了中國經濟研究所,有關制度經濟學和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研究,成果享譽海內外。可以說,世行對其信任,與他所取得的學術成績,及中國經濟日益擴大的全球影響,是息息相關的。
當今世界增長最快的兩大經濟體,一為中國,一為印度。印度總理辛格,剛結束他的中國之行。1月15日,辛格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演講,認為“中國的成功是促進(印度)變化的動力”。這一表態,不僅代表鄰國執政者對中國經濟改革的肯定,更是確認中國經濟改革對世界發展的深遠影響。
這一影響,還不單純在于一個龐大經濟體的崛起,不單純在于其運轉對世界市場的拉動作用。近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持續、驚人的增長速度,這與東歐、拉美等國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的幫助下,東歐、拉美的一些國家迅速實現了經濟自由化,但并沒有帶來可持續增長,短暫繁榮后即陷入了因金融危機而來的深層困境。
在斯蒂格利茨擔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時,曾對此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具體而言,東歐、拉美等國迅速實現經濟自由化的過程中,忽略了穩定過渡的作用——體制轉型是有陣痛的,欠缺相應的制度建設和緩沖時間,問題容易集中噴發,經濟就很可能硬著陸。這種大起大落,對老百姓的傷害是不言而喻的。
中國改革選擇的漸進之路,在平衡穩定與發展的關系時,取得了令世界驚訝的成績。中國經濟的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面對批評,世行必須尋求解決,面對亞太經濟圈的影響,世行也不能不分析中國的經濟改革。對于成就,向來伴隨經驗剖析,一位研究中國經濟頗有建樹的專家被任命為“首席”,若站在全球發展的角度,應屬明智之選。
從佐利克決定任命林毅夫為首席經濟學家這一事件中,我們也足以再次觀感中國經濟改革的全球影響。(彭永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