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觀測發現S1020549恒星,它的金屬成份比率比太陽高6000倍
據美國科學日報報道,目前,天文學家發現了早期宇宙的“殘骸”——一顆宇宙大爆炸之后形成的第二代恒星。它位于距離地球29萬光年之遙的矮星系玉夫星座,這顆恒星具有不同尋常的銀河系最古老恒星的化學成份。這項研究將證實銀河系曾經歷過一個“嗜食階段”,銀河系通過吞并矮星系和其他星系成份而逐漸增大當前體積。
美國哈佛-史密遜天體物理中心天文學家安娜-弗雷貝爾(Anna Frebel)說:“這顆恒星很可能接近宇宙的年齡。”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矮星系是一種僅有數十億顆恒星的小星系,相比之下銀河系卻擁有數千億顆恒星。在星系形成理論中,較大的星系在過去數十億年里通過吸收體積較小的鄰近星系,從而使自己的體積膨脹擴展。
弗雷貝爾解釋稱,如果你觀看銀河系形成的“延時電影”,你將看到一群矮星系像蜜蜂一樣圍繞在蜂箱周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小星系在一起發生碰撞,它們內部的恒星逐漸混合,便形成像銀河系這樣的較大星系。
如果矮星系的確是較大星系構成的“積木”,那么相同類型的恒星將存在于矮星系和較大星系中,尤其是那些寒冷、“缺乏金屬”的恒星。依據天文學家的觀點,“金屬”是比氫或氦更重的化學元素,由于它們形成于恒星進化過程中,金屬物質很罕見地存在于早期宇宙,因此古老恒星傾向于缺少金屬物質。
銀河系光環中的古老恒星擁有較少的金屬物質,其金屬物質成份比率比太陽低10萬倍,太陽是一顆典型的年輕恒星,富含金屬恒星。在過去數十年的星體勘測中,在矮星系中很難發現像這樣非常缺少金屬的恒星。
卡內基協會天文臺的喬希-西蒙(Josh Simon)是合著作者之一,他說:“銀河系內最初擁有的恒星數量要超過之前任何的矮星系。如果矮星系具有銀河系的原始起源成份,這將很難理解為什么不會存在類似的恒星?!?/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