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愛因斯坦的“宗教信仰”是一種“宇宙宗教感情”,即對經驗世界中所顯示出來的高超理性的堅定信仰和在科學工作背后必定有一種關于世界的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信念。愛因斯坦批判恐怖宗教、道德宗教和所謂“宗教真理”,抽取出宗教傳統的價值目標和人性意義作為精神動力,把畢生獻身科學奉為圭臬:“個人的自由而負責任心的發展,使他得以在為全人類的服務中自由地、愉快地貢獻出他的力量。”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科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對“宗教”抱有極度的虔誠。而且,他說:“你很難在造詣較深的科學家中間找到一個沒有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人。”(1,p85)分析認識愛因斯坦的宗教觀,可以正確理解科學家的宗教意識,透視科學領域中的宗教信仰現象,把握科學與宗教的關系。
一、三種宗教批判
1929年4月24日,答復紐約猶太教堂拉比赫伯特?哥耳德斯坦“你信仰上帝嗎?”的提問,愛因斯坦坦言“我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現出來的上帝,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為有所牽累的上帝。”(1,p45)而論及求知和信仰,愛因斯坦于1930年11月9日《紐約時報雜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發表《宗教和科學》專文,把宗教作為一種精神現象,集中展示了關于其源泉和形式的認識。
愛因斯坦認為,人類所做和所想的一切都關系到滿足迫切的需要和減輕痛苦。如果人們想要了解精神活動和它的發展,就要經常到這個根源上找緣由。“感情和愿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后的動力,不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種努力和創造外表上多么高超。那么,引導我們到最廣義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的感情和需要究竟又是什么呢?只要稍微考察一下就足以使我們明白,支配著宗教思想和宗教經驗生長的是各色各樣的情感。”(1,p80)
原始人經常面臨饑餓、野獸、疾病和死亡的恐懼,由于還不善于因果推斷與分析,他們就虛擬出一些鬼神之類的東西來,認為后者的意志和行動決定了恐懼之事的發生。為了避免苦痛發生,人們通過特殊的僧侶階層向鬼神祭獻和表達敬畏,以求生存康寧,聊作精神撫慰,此即萌生了原始的“恐懼宗教”。進入文明社會之后,生活提高了,社會復雜了,情感豐富了。文明人為了超越生死界限求得生命的永恒,表達懲惡揚善的倫理訴求,提升社會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便塑造了一個擬人化的“上帝”,形成了一個“道德宗教”。在這里,“上帝按照信仰者的眼光所及的范圍”,保護、撫慰生者的生命和死者的靈魂,負載人們所思所想、力所難及的理想和愿望。
因此,宗教是彰顯人類精神想象力、文化超越性的意識活動現象,是虛幻現實、超越現實、追求永恒意義的文化形式。它的本質是人的力量和思想個體有限而總體無限矛盾的異化展示。費爾巴哈就曾經指出:“宗教——至少是基督教——,就是人對自身的關系,或者,說得更確切一些,就是人對自己本質的關系,不過他是把自己的本質當作一個另外的本質來對待的。屬神的本質不是別的,正就是屬人的本質,或者,說得更好一些,正就是人的本質。”(2,p437)
由于在先驗的構想中展示人的力量和感情,宗教首先存在于人們思維邏輯中。這一構想、引導的“未來”的宗教,與探索世界“由來”的科學結成了性質對立、形式銜接的文化史關系。在宗教與科學的形成的思維鏈條上,科學家面對宇宙、揭示未知、展示真知,同時也就把宗教的虛幻揭示了出來。但是,投入身心的科學實踐活動,使科學家培養起一種職業精神情感:“不知道什么是教條,也不知道照人的形象而想象成的上帝,因而也不可能有哪個教會會拿它來作為中心教義的基礎”,“把宇宙作為單一的有意義的整體來體驗”,“感覺到自然界里和思維世界里卻顯示出崇高莊嚴和不可思議的秩序”(1,p82-83)。愛因斯坦說:“照我的看法,在能夠接受這種情感的人中間,把這種感情激發出來,并且使它保持蓬勃的生氣,這正是藝術和科學的最重要的功能。”(1,p83)這就是愛因斯坦所謂沒有形式的“宇宙宗教感情”,亦即第三種“宗教”。此才即愛因斯坦的“宗教”信仰所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