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近日表示,“十一五”期間,我國政府將不斷推出和平利用軍工技術的重大舉措。“軍轉民”、“民參軍”迎來新的機遇期。
機遇期
12日,在“2007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高層論壇”上,孫來燕表示,我國實施軍轉民以來,有效地帶動了一些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改善,推動了一些地方企業的發展,增強了地方的經濟實力。
而據國防科工委副秘書長胡亞楓介紹,我國的軍工科研生產能力已有三分之二轉向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有10多萬項軍工技術轉為民用,民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0%,提高到2006年的65%左右。
“軍民結合的技術創新鏈開始形成。”孫來燕稱。通過委省科技合作等形式,在上海、天津、陜西等地,集中建設一批有軍工特色的高科技產業園區和基地,形成了一批軍民兩用高技術產業集群,軍工經濟和區域經濟合作初見規模。
孫來燕透露,“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大力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充分利用“大型飛機”、“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載人航天與月球探測工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機遇,突破一批軍民兩用關鍵技術。
孫來燕表示,國防科工委將繼續有重點地與相關省、市、自治區開展合作,鼓勵和支持軍工單位,特別是軍工集團公司,跨地域、跨行業集成軍工科技優勢資源,實施重大科技合作項目,共建軍民結合高技術產業園或基地,共建軍民兩用技術研發平臺等科技創新平臺,推進實驗和試驗設施、大型科學儀器等科技資源共享。
各地爭享“溢出”效應
近幾年來,我國軍民分割、自成體系的格局逐步被打破,軍工強大的技術實力和資金優勢,也成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新重點。
“重慶市的軍工單位相對集中,軍工經濟在重慶市經濟總量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據重慶市副市長吳家農介紹,重慶現有軍工企業和研究院所38戶,其中重點保軍企業15戶,占全國的10%,資產總額超過550億元,職工12萬余人。軍工溢出效應產生的民營企業和國防配套產業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3。
吳家農介紹,重慶市一條成功的經驗就是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充分利用軍地兩種資源,引導軍轉民與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相銜接。指導軍工“溢出”和“擴散”方向與地方產業發展方向相一致,培育壯大地方支柱產業。同時,地方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主動承接軍工的產業、技術、人才“溢出”和“擴散”,通過“軍為民用”有效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
浙江省副省長金德水也表示,“浙江民營企業機制靈活,擁有良好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環境,與軍工經濟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2006年,浙江省軍品產值已連續3年達到50億元以上,非公資本進入國防領域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目前已承擔軍品科研生產任務的單位有77家,約占全省軍工企事業單位總數的85%;非公有制企業軍品產值占全系統的46.2%。
金德水透露,在軍轉民項目上,浙江將加大核能開發;通過參股、控股、兼并和收購等形式,參與軍工企業改組改造,讓民間資本進入軍工企業,擴大軍品生產范圍。
章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