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探測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孫來燕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中國開展空間探測活動堅持六條原則。這六條原則是:堅持崇尚科學勇于探索創新,與人類不斷增長的探索需求相統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與我國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相結合;堅持“大航天”的觀點,與各類航天活動的開展相統籌;堅持大科學大系統思想,使各類空間探測活動相協調;堅持前瞻性和可持續性,與空間探索的規律相適應;堅持開放與合作,與國際空間探索活動相接軌。空間探測活動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需求與可承受力,這是保持空間探測活動循序漸進、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我國在制定空間探測計劃、選擇空間探測項目時,要根據現有的科技實力和經濟能力,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上。孫來燕將此歸納為:“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重點,確定符合國情國力的空間探測計劃或項目。”
同時,還要綜合考慮計劃項目對國家急需技術發展的牽引與拉動,綜合考慮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及支撐和帶動航天產業的發展。
“因此,我們將優先支持面向重大科學問題的自主創新性項目,重點支持日地空間環境、太陽系探測以及空間天文學,持續支持空間環境利用(包括微重力,空間生命科學和空間對地觀測),積極鼓勵空間科學領域的公眾教育和國際合作。”孫來燕說。
《瞭望》新聞周刊了解到,我國空間探測發展在“有所為”的過程中,堅持“大航天”的觀點,與各類航天活動的開展相統籌,包括同“863”計劃相銜接。中國政府在2000年和2006年先后發表的《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都把中國航天的內涵由航天工業拓展為內在有機聯系的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個組成部分,構建了中國的“大航天”概念
孫來燕表示,我們應準確把握三者的辯證關系,合理部署各種航天活動。做到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空間技術、空間應用與空間科學。采用“優先安排”、“積極支持”、“適度發展”和“跟蹤研究”四種不同方式部署航天活動三個領域的各項工作,使空間探測與各類航天活動的開展相統籌。
同時,空間探測發展堅持大科學大系統思想,使各類空間探測活動相協調。我國已經開展及將要開展的空間探測計劃,如:正在實施的月球探測工程,今后對太陽、火星等天體的探索等,都正在按照大科學、大系統的觀點進行整體規劃,使我國開展的各類空間探測活動能夠相互協調。
堅持開放與國際合作
空間探測是屬于全人類的事業,具有很強的開放性,需要各國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國際合作已成為空間探測的大趨勢,越來越多的航天大國在各自的空間探測規劃中,都著重強調了國際合作的重要作用。孫來燕表示,我國進行空間探測,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基礎上,增進和加強國際合作。
比如世界空間紫外天文臺是俄羅斯、中國及歐洲共同參與研制的、工作在103納米~320納米波段的綜合性大型空間天文臺。通過這一項目,將全面提升中國紫外天文學的研究和紫外光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未來的夸父計劃也正在加拿大航天局和歐洲空間局參與下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
“我們要通過國際合作,積極學習別國的技術和經驗,提高空間探測能力。”孫來燕表示,空間探測項目投入之大、技術要求之高,僅憑一國之力往往難以完成。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仍將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目前對空間探測活動的投入十分有限,技術和經驗還比較欠缺。這要求我們在許多探測活動中要“借船出海”,參與合作。我們與俄羅斯聯合開展火星空間環境探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通過合作,我們可以獲得技術支持、減輕經濟負擔、學習技術與管理經驗,從而促進我國空間探測的發展。
孫來燕同時指出,我們也要通過創新項目吸引別國參與,以我為主開展合作。例如在“雙星探測”計劃中,正是因為我國科學家提出了創新思想并具備相應的技術能力,使歐空局的地球空間環境探測項目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從而促成了我國與歐洲在這一領域的合作,成為中國航天開展國際合作的成功范例。
“自主創新是國際合作的基礎和前提,我們要依靠自主創新,以開放的姿態參與國際合作,提高我國空間探測的水平。”
一項空間探測計劃,往往需要一個相當漫長的準備和發展時期,國際空間探測的經驗表明,長遠的戰略視野和系統的戰略規劃至關重要。21世紀以來,世界主要航天國家不斷調整航天政策和航天戰略,相繼制定長達20年~30年的空間戰略路線圖。
孫來燕告訴《瞭望》新聞周刊,堅持開放與合作的原則,也要求我國在開展空間探測時,要以前瞻性的視野瞄準國際上最先進的前沿領域,明確我國空間探測活動的未來發展方向,在長期、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自己的特色。
“未來二十年是我國航天發展的機遇期,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都為航天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孫來燕說,“我們要抓住機遇、通力合作、努力發展。”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董瑞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