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關系正處在上升階段。”11月14日,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的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在會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時這樣說。的確,如果從官方關系看,中俄兩國仍然在“蜜月”中纏綿,但是,11月13日《俄羅斯報》的一篇報道,無情地揭示了俄羅斯普通民眾對于外來民族的態度。接受訪問的民眾中,有半數表示不愿與中國人為鄰,更為直白的說法是:“我們不需要中國人。”
在這篇名為《逐漸到來,逐漸留下……》的文章中,作者通過社會學家的調查,了解了俄羅斯民眾對“外來人”(包括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以及其他國家移民、甚至俄羅斯國內的北高加索人)的真實感受。縱然中俄官方交往密切,但是中國人并不為許多普通的俄羅斯人所認同。而俄羅斯民眾對外來人,普遍持厭惡態度。
有2/3的受訪俄民眾表示,在他們居住的地方,“外來人”非常多。而針對“哪里可以經常看見這些‘外來人’”的多選提問,回答“大市場”的為77%,回答交通工具、大街上以及另外一些公共場所的,也占了68%。受訪者中幾乎沒有人因為看到這些“外來人”而感到高興,有受訪者表示:“幾乎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他們,覺得厭惡。”
對于來自不同民族、國家的外來者,俄羅斯人的態度略有不同。盡管他們并不喜歡烏克蘭人,但調查中顯示,相對于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外來者”,烏克蘭人以及摩爾多瓦人還算可以被包容的,或者說俄羅斯人對他們的到來雖然相對冷漠,而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連冷漠的待遇都難以享受,在“你是否接受與‘外來人’為鄰”的提問中,受訪者相當直白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4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愿意與中亞移民為鄰,47%的受訪者表示不愿意與高加索人(主要指格魯吉亞移民)為鄰,而俄羅斯國內北高加索人更不被歡迎,有48%的受訪者表示不愿意跟他們住鄰居。“我樓上就住了一個來自北高加索的家庭,他們非常吵鬧。”一名受訪者說。而表示不愿意與來自中國、越南以及韓國人為鄰的受訪者為50%。“我們不需要中國人。”有受訪者這樣說。僅有9%~1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能夠接受與不同民族和國家的“外來人”為鄰,并且喜歡與他們交往。
在俄羅斯是否需要“外來人”的認知上,45%的受訪者表示,俄羅斯不需要外來移民,哪怕是那些重體力勞動者。僅有17%的受訪者認為,俄羅斯確實需要外來勞動力。此外,有19%受訪者指出,俄羅斯需要那些能夠在這個國家扎根的外來人,還有19%的受訪者表示,俄羅斯僅需要這些外來者的勞動,而不應該讓他們在這里扎根。而在回答“自己所居住的地區是否愿意接受‘外來人’”的問題時,54%的受訪者表示拒絕接受,48%受訪者更進一步表示,哪怕“外來人”僅僅是臨時居住,也不會被接納。
《俄羅斯報》的文章還指出,調查中出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越是在那些沒有“外來人”的地方,“外來人”越不被接受。而在那些與“外來人”有一定接觸的地方,對“外來人”的認可程度相對高些。而如果一定要接受“外來人”,與擁有完全迥異文化和傳統的“外來人”——如中國人相比,俄羅斯人情愿選擇那些“原先的自己人”。
盡管俄羅斯人并不隱瞞自己對于“外來人”的厭煩,但在接受調查時,明確表態贊同暴力排外的僅有2%。另有9%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做些什么,但這樣的方式(暴力排外)并不可取。
而社會學家面向“外來人”調查所得到的回答,則有些出乎他們的意料——大部分“外來人”表示,本地居民對他們是和善的。“我們和本地人關系很正常。”這些“外來人”對社會學家說。
不過在受訪者中,還真有對“外來人”持正面看法的群體,那就是俄羅斯企業的顧主們。87%企業主表示,對雇傭“外來人”的工資成本感到滿意,此外,對于這些“外來人”工作的守時性、工作效率也都評價頗高。當然還有對于他們品德方面的評價,比如誠實、正派、可靠等等。
《俄羅斯報》文章援引的調查數據,來源于俄羅斯科學院的《僑民在俄羅斯:社會測試》項目,該項目綜合了2008年調查的422份問卷樣本以及2009年的606份樣本。該項目負責人希望,調查能夠幫助俄羅斯政府更好地處理有關“外來人”問題,促使社會穩定。(蘇清)
|